第132章 大慧竟是僧一行

  叶畅闻言大喜。

  大唐的户籍制度很讲究,罪籍就不要想脱身,但杂户不同,杂户虽然也是工匠,难以参与科举,但至少迁居雇用,没有罪籍那么麻烦,不需要走太深的官府渠道。

  “你认得他们?”

  “这两年梁公去世,往来少了些,以往梁公尚在时,某常去见他们。”

  叶畅非常满意,这张休不仅本人是个研究型的人才,而且还在工匠之中有这样的人脉关系

  “我新近有一书,你且先看看。”

  叶畅没有直接对张休说什么,而是召来淳明,令其去自己书房中取一部书稿。不一会儿,淳明便跑了过来,将那书稿交与了张休。

  张休打开一看,扉页之上,却抄着一部长文。

  屈原的《天问》。

  张休虽然兴趣不在于诗赋文章,但是屈原的《天问》他却是很熟悉,他的族叔一行,曾花费不少气力,想要解答《天问》中的问题。

  张休诧异地看了叶畅一眼,莫非……这些不知难倒了多少聪明人的问题,叶畅竟然有了解答?

  叶畅笑了笑。

  另一世支教之时,居于莽莽群山之间,屈原的《天问》与柳宗元的《天对》,亦是他排遣寂寞时所背的文章。

  柳宗元所处的时代,距此时稍后不远,柳宗元的天对,若是不知情的人看到,当真会以为惊世骇俗,必然要遭官府穷治其罪。

  但是柳宗元虽是被贬,却与这《天对》没有任何关系。

  不过叶畅出于保险起见,并没有拿出这《天对》来,因此张休翻到第二面时,就变成了他正感兴趣的东西。

  “热与冷?”

  第二页就是在讲热与冷,叶畅根据木匠等总结出来的经验,指出家具冬夏之时会变型,便是因为热胀冷缩的结果。然后大胆地提出,人周围并非真空,而是有气,气受热鼓胀变轻,便如船浮于水中一般,将孔明灯托起。待到空中烛火熄灭,气又变冷,于是孔明灯便落下。

  “长安一别之后,我想起此问题,猜测便是这个结果,然后做了数次试验,与此结果应证。”叶畅又道。

  “原来……原来是这个道理,我们周围,都有气?”张休想了想:“确实,定是有气的,我们吸入,呼出,皆是气流,若是以布袋中空,塞入水中,刺破一孔,亦有气泡溢出。还有,京城中的球,也是在猪尿泡中灌入气……”

  一瞬间,他便进入状态,再度开始喃喃自语起来。

  叶畅知道他会沉在这本书册当中,这原本是他编写出来,准备用来教授学生们一些物理常识的教材,至于屈原的“天问”,也不过是激发学生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究热情,若是有文人指摘他所教非正途,也可以以此来搪塞。却不曾想,这教材手稿还没有编成几页,便有了读者。

  “猫儿兄,怕是要麻烦你回长安一趟了。”叶畅转向贾猫儿:“那些工匠,能请多少来,便替我请多少人。请不到本人,他们子侄、徒弟亦可。至于工钱,年百贯之内,你可随意作主。”

  “百贯?”贾猫儿讶然。

  这些工匠为朝廷做事,只不过得些米粮罢了,工钱是分文皆无的,平日里便是接着些活儿,也是多方盘剥,若真能给他们百贯,只怕一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