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在空中共同组成了一个从地面雷达终端屏幕上看来只是一个大斑点的紧密队列。蓝军通讯中响起的是指挥官赵浩正少校的声音。

  “彭彭彭”连续几声低沉的声音响起,数个大箱子从每架直升机中被弹射到空中,接着便是连续几声更响亮的爆炸声在空中响起。无数乒乓球般大小的物体向四面八方的空中散射开去,在空中星星点点地形成了一大片。

  “空中突击队立即脱离母机,直升机分队随后返航。”见雷达干扰合成装置成功地散布在空中后,赵浩正果断地下达了进一步的战术命令,自己也背起装备,从直升机舱一跃而下,跳进了漆黑的夜空中。

  “jing报!jing报!雷达系统发现庞大机群来袭,数量在1000架以上!”乌拉尔河东岸桥头堡的地面雷达站,忽然间侦察到上千架的飞机出现在该区域上空,电脑系统立即自动报jing。

  “这不可能,这不是二战时代,不会有机群式的空袭。”红军地面指挥官根本不相信电脑系统的报jing,立即下达命令:“雷达系统立即改用远红外线对空扫描,一但发现目标,热能导向导弹立即攻击目标。”

  不过红军的地面雷达站就算换了侦察方式,也是没有作用,其结果还是有上千架飞机正朝桥头堡飞来。究其原因,皆是蓝军在空中散布的空中漂浮式雷达干扰合成装置,是全波段多功能式的小型信号装置。(这种干扰的手法其实在二战时期就已经被使用过,只不过那时是在空中散布金属箔纸。)这样的干扰方法既简单又行之有效,同欧美国家所提倡的隐形空中突防技术正好相反,但科研成本却要低廉很多。

  红军紧急升空实施拦截的5架战斗直升机,其机载雷达系统也受到了严重干扰,不得不使用原始的人眼索敌方式,凭借月光星光在夜空中寻找他们的敌人,但上千个发光发热的东西在空中闪烁,要在远距离找出真正目标并不容易。

  就在红军陷入短暂的混乱之时,从5架蓝方直升机机舱跃入夜空中的特勤别动队共计一个排30个突击战士,已经使用单兵背负式飞行器,向桥头堡高速接近。(这可不是传统的伞降模式,背负式的热能推进装置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就出现了,如今的技术应该趋于成熟,只是由于其军事意义太大,一直没有向民用转化。)

  “狙击班,解决掉敌空中jing戒直升机。”蓝军指挥官赵浩正少校,向在超低空中飞在最前面的分队下达了攻击命令。

  黑夜之中,十个暗红色的亮点,迅速向红军的战斗直升机接近。这立即引起了红军战斗机直升机的注意,5架直升机的飞行员立即按下航炮机枪的射击按钮,向着飞来的红点射击。

  `“轰轰轰”连续几声爆炸声响起,红军的战斗直升机,先后被蓝军空中突击队狙击班所携带的反器材武器发射的穿甲高爆子弹打中(这种子弹威力不亚于单兵地对空导弹,而且是在射穿目标装甲内部才爆炸。),被击中的战斗直升机都摇晃着向地面紧急迫降。如果不是因为演习,子弹要是直接打在油箱中,直升机都要的空中解体。

  “封闭所有入口,启动堡垒防御模式。”发觉敌人来势凶猛,为免情况失控,桥头堡中的红军指挥官立即下达应变命令:“暂停雷达使用,侦察系统撤换为物理光学望远镜,防空武器立即对空无差别射击。”

  这个位于乌拉尔河东岸的桥头堡,是近几年来红军科技大集成的产物,正是希望于这次演习中检验它的防御能力。随着命令的执行,通过一体化全自动中央电脑控制,整个桥头堡所有出入口都在不到2分钟的时间内,被厚达1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