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京兆杜氏,有子杜英
��,可以说是一片净土。凉州张氏的家主张轨出面翼护凉州、拥护典午晋室旗号,保卫一方平安,因此关中、中原等地世家百姓,多有逃跑前往凉州的,这也为历史上的张氏前凉崛起于河西走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杜耽为首的这一支杜氏,自然就安心在凉州住了下来,张轨对这个自己跑上门来的太守也很是客气,直接安排他做了凉州军司,主管整个凉州军事调度,别看这个军司的职务并没有实际兵权,但是兵马粮草、密谍系统等等,都在军司的掌握之下,军方自然也要看着军司的脸色行事,实际上相当于凌驾在军方之上的后勤总管和监军。
之后杜耽传子杜明,继续担任凉州要职,只不过杜明的本事还比不过杜耽,所以不再担任军中职务,但是在凉王府中担任长史,依旧主管一方民政,而杜明的次子,也是庶子,就是杜英。
杜英之上,还有一个作为杜家嫡长子的兄长,杜葳。
可是现在的京兆杜氏,可不是历史上的全盛时期。
全盛时期的京兆杜氏,或具体称茂陵杜氏,可是和另一个京兆世家韦氏并称为“京城韦杜,去天五尺”,换在后世,那就是不折不扣的老北京、老上海人儿。
现在的京兆杜氏,有的南渡,有的没于永嘉之乱,剩下的这点儿嫡脉子弟在凉州也不过就是维持着一个京兆杜氏的空壳子罢了,说得难听点儿,就是些灰烬。
倒是前两年关中称雄的征北将军杜洪,算是杜家这几代里面比较有名的了,可惜他这个征北将军是不折不扣自封的,别人自立旗号好歹只是掺点假,他却是一点儿真都不掺。
最终兵败身亡的杜洪也没有给杜家搏来什么好名声。
而好好地杜家次子,就算是混的再怎么不好,怎么会跑到这华山中来呢?
这还得从隐居华山的名士法随说起。
法随,出身扶风法氏,也是不折不扣的关中老牌豪门,比如三国时期的法正就是扶风法家子弟。而法随为躲避战乱隐居华山中。
十多年前他听闻凉州是一片战火之外的乐土,便有意前往凉州,结果路上遭遇劫匪,要不是当时杜明带着家仆出猎正好路过,把他给救了下来,恐怕法随现在已经埋骨河西的茫茫戈壁黄沙中了。
关中世家,相互之间其实多有矛盾,但是经过这乱世战火一烧,前尘往事自然不用再提,大家都能活着,又是老乡,那可不是一番相见、两眼泪汪汪?
杜明和法随一见如故,邀请他入府盘桓几日,可惜法随觉得这凉州也不是真的安稳之地,所以执意要返回华山。
杜明挽留不得,只能多送盘缠于他。
法随回到华山之后,感慨一路上所见尸骨遍野、战火荒芜,于是结庐山中,收养山外周边因为战火而流离失所的孩子,经年累月,也就有了今日这几间屋舍。
近些年关中战火仍频,不过随着石赵的分崩离析,关中已经没有了最大的外部威胁,身在西北的杜明本来就混得不怎么如意,自然就萌生了穿过关中南下巴蜀或者荆州以进入东南、重归典午本朝之意。
于是他先派人送自己的庶子杜英前来华山,一是法随此人文采出众又有定国安邦之能,杜明在凉州也找不到比这个好友更好的老师,二来也是探听一下沿途情况。
当然,杜明也没有傻乎乎到把儿子往未知�
以杜耽为首的这一支杜氏,自然就安心在凉州住了下来,张轨对这个自己跑上门来的太守也很是客气,直接安排他做了凉州军司,主管整个凉州军事调度,别看这个军司的职务并没有实际兵权,但是兵马粮草、密谍系统等等,都在军司的掌握之下,军方自然也要看着军司的脸色行事,实际上相当于凌驾在军方之上的后勤总管和监军。
之后杜耽传子杜明,继续担任凉州要职,只不过杜明的本事还比不过杜耽,所以不再担任军中职务,但是在凉王府中担任长史,依旧主管一方民政,而杜明的次子,也是庶子,就是杜英。
杜英之上,还有一个作为杜家嫡长子的兄长,杜葳。
可是现在的京兆杜氏,可不是历史上的全盛时期。
全盛时期的京兆杜氏,或具体称茂陵杜氏,可是和另一个京兆世家韦氏并称为“京城韦杜,去天五尺”,换在后世,那就是不折不扣的老北京、老上海人儿。
现在的京兆杜氏,有的南渡,有的没于永嘉之乱,剩下的这点儿嫡脉子弟在凉州也不过就是维持着一个京兆杜氏的空壳子罢了,说得难听点儿,就是些灰烬。
倒是前两年关中称雄的征北将军杜洪,算是杜家这几代里面比较有名的了,可惜他这个征北将军是不折不扣自封的,别人自立旗号好歹只是掺点假,他却是一点儿真都不掺。
最终兵败身亡的杜洪也没有给杜家搏来什么好名声。
而好好地杜家次子,就算是混的再怎么不好,怎么会跑到这华山中来呢?
这还得从隐居华山的名士法随说起。
法随,出身扶风法氏,也是不折不扣的关中老牌豪门,比如三国时期的法正就是扶风法家子弟。而法随为躲避战乱隐居华山中。
十多年前他听闻凉州是一片战火之外的乐土,便有意前往凉州,结果路上遭遇劫匪,要不是当时杜明带着家仆出猎正好路过,把他给救了下来,恐怕法随现在已经埋骨河西的茫茫戈壁黄沙中了。
关中世家,相互之间其实多有矛盾,但是经过这乱世战火一烧,前尘往事自然不用再提,大家都能活着,又是老乡,那可不是一番相见、两眼泪汪汪?
杜明和法随一见如故,邀请他入府盘桓几日,可惜法随觉得这凉州也不是真的安稳之地,所以执意要返回华山。
杜明挽留不得,只能多送盘缠于他。
法随回到华山之后,感慨一路上所见尸骨遍野、战火荒芜,于是结庐山中,收养山外周边因为战火而流离失所的孩子,经年累月,也就有了今日这几间屋舍。
近些年关中战火仍频,不过随着石赵的分崩离析,关中已经没有了最大的外部威胁,身在西北的杜明本来就混得不怎么如意,自然就萌生了穿过关中南下巴蜀或者荆州以进入东南、重归典午本朝之意。
于是他先派人送自己的庶子杜英前来华山,一是法随此人文采出众又有定国安邦之能,杜明在凉州也找不到比这个好友更好的老师,二来也是探听一下沿途情况。
当然,杜明也没有傻乎乎到把儿子往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