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六章 为商不做胡雪岩2
�祸端。所以,说话一定要谨慎。李鸿章一直都想把左宗棠打垮,他的第一目标就是先打垮胡雪岩。

  至于胡雪岩为何垮掉,也是多方面的影响,胡雪岩涉足很多行业,几乎什么行业都赚钱,钱庄很赚钱,茶也赚钱,这些以商业方式运转的行业盈利状况都很好。我们称胡雪岩为商圣也即因此——胡雪岩所有以商业方式运转的项目都盈利。但唯独蚕丝行业,是胡雪岩投入本钱最多,却没有按照商业规律操作的一项业务。用现在的话讲叫:没有在商言商。

  自古以来,外国人就很喜欢我们中国的丝绸。鸦片战争以前,各国都是以相对公平的方式在中国进行蚕丝贸易,至今仍有丝绸之路的遗址在见证着那段光辉的历史;1840年以后,各个以文明著称的国度,用枪炮打开清朝的大门,把鸦片送进来之后,就开始为所欲为,大肆掠夺,想拿什么就拿什么。一开始是清朝的银子,后来就发现拿蚕丝回去更好,因为除了鸦片的黑心利润外,蚕丝运回欧洲的贸易利润也相当可观。按说这两头赚钱的生意已是无可挑剔,但是他们的**是无止境的。人一旦失去了制约,就会肆无忌惮。所以,外国的商人想到要垄断中国的蚕丝贸易,赚取更多的利润。在这种状况下,胡雪岩挺身而出说:这样不行!你们外国人欺负到我们头上了!于是,他联合蚕农,收购蚕丝。外国人四两银子买,胡雪岩出五两,号召大家不要把蚕丝卖给外国人。初期,外国人还可以忍受,因为胡雪岩的收购规模尚小,但随着他投入资金的增多,外国人甚至都买不到足够的丝,供他们国内的工厂开工。收不到蚕丝,外商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此时居然有清朝的官员来告诉洋人,能帮助过英国政府解决蚕丝问题,迟早会让胡雪岩把丝便宜卖给英国商人。

  从表面上看,胡雪岩的失败是由于他库存的丝卖不出去,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抽调不出钱返还官方的钱款,而最终被以李鸿章为首势力拿住把柄上告而被抄家。但我更认为,是他的一意孤行,盲目托大而造成的,是他自己打败了他自己。

  胡雪岩经营的事业涉及钱庄,典当行,丝行,药店,房地场等多个行业,其钱庄就是其总个集团体系的支撑部门,除药店外其他行当基本上都环环相扣,所以也就在其钱庄出问题后很快全面崩溃。前不久出问题的德隆系的结构,与胡的事业结构就有一定的相似程度。

  胡雪岩在濒临破产的时候,按胡的说话,其总资产近4000万两白银,而其总负债只有800万两,按这种负债率,绝对可以用经营有方来评价。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其库存的原材料(生丝)价值竟达2000万两白银,在李鸿章为首的官方势力和洋人势力的双重打压下,这笔生丝到最后几乎一文不值,以至于在谣言四起,钱庄挤兑爆发,再加上其靠山左宗棠自顾不暇、无力救援之后,最终只能被官家以确保国家资财安全之借口抄家。对于生丝这种时间长了会贬值的商品来说,储存价值2000万两白银的货品实在不能说是个明智的选择。

  他的商业集团也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其典当行,钱庄,丝行的总挡手都先后出了问题,都挪用了东家的钱来从事自己的生意。这几个人的能力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前面就提到了胡的知人善任,胡的万贯家财也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创造出来,虽说胡是东家,但是相比于东家的财富他们所得的也就太过于微小了,也就产生了心理失衡,这是激励机制的缺失。再有,即使是激励出了问题,但你不干有人会干,换个人就可以了,可是直到最后要破产了才发现这些问题,这就是约束机制的缺失了。对于这种东家与总挡手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或许才能长治久安。

  他还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