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6朱元璋得国奇正?
�贞关注的是告祭文中本应写作“安丰韩林儿”的地方写成了“安丰刘福通”,所以他说“盖讳之也”。潘梗章关注的是告上帝文中提到刘福通之名这一事实,因此他说“福通盖非死于珍者也”。因此即使承认告祭文中有隐讳,这也不能成为开脱朱元璋的理由。应该看到,刘福通是龙凤政权的丞相,朱元璋又出身于红军,对于刘福通之死,朱元璋同样需要隐晦,然而事实上在告祭文中却没有隐讳。之所以如此,原因很可能在于:既然韩林儿之名必须隐讳,如果再将刘福通之名隐去,此事便没法记了。于是只好避重就轻,只言刘张士诚围安丰,福通请救,太祖亲赴援之,先常遇春引兵至福通,不提韩林儿。
除了潘柽章指出的以上两方面,“安丰说”还存在另外两个明显疑点。
其一,吕珍如果能够杀死刘福通,他为什么没有同时杀死韩林儿?在龙凤政权中,韩林儿是皇帝,刘福通是丞相,韩林儿的地位至少在名义上比刘福通高。当安丰受攻时,韩林儿、刘福通二人皆在城中。摄诸情理,吕珍若能破城杀死刘福通,他绝对不会轻易放过韩林儿,即使不将其杀死,至少也会将其带回去请功。然而结果却是韩林儿既未被杀,也未被吕珍所俘,反而被迟列的朱元璋带回了滁州。如果相信“安丰说,‘,这种现象实在没法解释。
其二,《元史》为何不载此事?刘福通在元末是个著名人物。对于这样的人物,明朝洪武年间修的《元史》中理应对其结局有所交待。然而《元史》记韩林儿、刘福通,只记至至正十九年元军攻占沛梁。“刘福通奉其伪主遁,退据安丰’,便没了下文。《元史》这样记,显然不能用作者的疏忽来解说,当时参预修《元史》者水平皆不低,不该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于是最合理的解释便是要隐讳。然而隐讳什么呢?很明显,只有刘福通之死与朱元璋有关,才有隐讳的必要。倘若刘福通之死与朱元璋毫无关系,朱元璋只是未能来得及救他,据实直书不仅不会对朱元璋的声誉有什么损害,反而更能说明他的仁义。有这等好事,明初君臣又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我们而言,既然已经知道《明太祖实录》记载刘福通结局的文字有诸多疑点,那么对荃于此文字的“安丰说”,又怎么能够轻易相信它就是实情呢?
,刘福通死于瓜州渡的具体原因,依(庚申外史》的记载是,’遇风浪掀舟没”,属于意外事故,而在宁王朱权奉敕编撰的《通鉴博论》中,则是被人为地淹死。该书卷下1载:“是岁(按指至正二十六年),廖水忠沉韩林儿于瓜步,大明恶永忠之不义,后赐死”。二者相较,应当说《通鉴博论》的说法更符合情理,当为真实历史的反映。之所以这样讲,乃是因为,如果韩林儿果系死于意外事故,朱权奉软编撰《通鉴博论》,没有必耍将此事“栽赃”到廖永忠头上,因为这样势必会使朱元璋摆脱不了干系。至于《通鉴博论》在这里只提到韩林儿,并未提刘福通,则可理解为是出于文字省略,因为从《庚申外史》的记载看,刘福通此时是与韩林儿在一起的,所以他们应当都是被廖永忠沉舟淹死的。
《明太祖实录》在靖难以及朱棣登基等方面的失实,不是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问题。至于该书中隐讳朱元璋的过失和恶行,亦包括很多方面,而掩盖朱元璋与龙凤政权的关系,则为其中最突出者之一。该书中不记至正二十三年后韩林儿的情况,对朱元璋及其父祖曾受韩林儿封号亦讳莫如深,便说明了这一点。具体到刘福通结局问题上,也可发现明显的隐讳之处。例如,该书记吕珍杀刘福通的文字为“杀福通等”,从书中自从记载了此事之后绝口不提韩林儿来看,这个“等”字应当包括了韩林儿。然而韩林儿又确实未死于安丰。这一点不
除了潘柽章指出的以上两方面,“安丰说”还存在另外两个明显疑点。
其一,吕珍如果能够杀死刘福通,他为什么没有同时杀死韩林儿?在龙凤政权中,韩林儿是皇帝,刘福通是丞相,韩林儿的地位至少在名义上比刘福通高。当安丰受攻时,韩林儿、刘福通二人皆在城中。摄诸情理,吕珍若能破城杀死刘福通,他绝对不会轻易放过韩林儿,即使不将其杀死,至少也会将其带回去请功。然而结果却是韩林儿既未被杀,也未被吕珍所俘,反而被迟列的朱元璋带回了滁州。如果相信“安丰说,‘,这种现象实在没法解释。
其二,《元史》为何不载此事?刘福通在元末是个著名人物。对于这样的人物,明朝洪武年间修的《元史》中理应对其结局有所交待。然而《元史》记韩林儿、刘福通,只记至至正十九年元军攻占沛梁。“刘福通奉其伪主遁,退据安丰’,便没了下文。《元史》这样记,显然不能用作者的疏忽来解说,当时参预修《元史》者水平皆不低,不该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于是最合理的解释便是要隐讳。然而隐讳什么呢?很明显,只有刘福通之死与朱元璋有关,才有隐讳的必要。倘若刘福通之死与朱元璋毫无关系,朱元璋只是未能来得及救他,据实直书不仅不会对朱元璋的声誉有什么损害,反而更能说明他的仁义。有这等好事,明初君臣又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我们而言,既然已经知道《明太祖实录》记载刘福通结局的文字有诸多疑点,那么对荃于此文字的“安丰说”,又怎么能够轻易相信它就是实情呢?
,刘福通死于瓜州渡的具体原因,依(庚申外史》的记载是,’遇风浪掀舟没”,属于意外事故,而在宁王朱权奉敕编撰的《通鉴博论》中,则是被人为地淹死。该书卷下1载:“是岁(按指至正二十六年),廖水忠沉韩林儿于瓜步,大明恶永忠之不义,后赐死”。二者相较,应当说《通鉴博论》的说法更符合情理,当为真实历史的反映。之所以这样讲,乃是因为,如果韩林儿果系死于意外事故,朱权奉软编撰《通鉴博论》,没有必耍将此事“栽赃”到廖永忠头上,因为这样势必会使朱元璋摆脱不了干系。至于《通鉴博论》在这里只提到韩林儿,并未提刘福通,则可理解为是出于文字省略,因为从《庚申外史》的记载看,刘福通此时是与韩林儿在一起的,所以他们应当都是被廖永忠沉舟淹死的。
《明太祖实录》在靖难以及朱棣登基等方面的失实,不是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问题。至于该书中隐讳朱元璋的过失和恶行,亦包括很多方面,而掩盖朱元璋与龙凤政权的关系,则为其中最突出者之一。该书中不记至正二十三年后韩林儿的情况,对朱元璋及其父祖曾受韩林儿封号亦讳莫如深,便说明了这一点。具体到刘福通结局问题上,也可发现明显的隐讳之处。例如,该书记吕珍杀刘福通的文字为“杀福通等”,从书中自从记载了此事之后绝口不提韩林儿来看,这个“等”字应当包括了韩林儿。然而韩林儿又确实未死于安丰。这一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