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4帝师驾到
入阁当辅臣者,首先必须取得大学士的头衔。但是毕竟不是每个皇帝都是和朱元璋朱棣一样精力充沛的狂人.所以后来就成为实际上的首相了.

  明朝的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每次会试中进士者,必会选拔20名左右的青年才俊,到翰林院继续深造。凡选中者称为庶吉士,深造期限一般两年,优秀者便留在翰林院充任讲官、词臣和史官。这个讲官,就是给皇帝授课的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讲官都拥有帝师的身份。

  所谓帝王师,一般都是先当太子的老师。凡被立为太子的人,便自动获得储君的身份。明朝对于储君的教育相当重视。管理太子的事务机构叫詹事府,与之平行的还有一个左春坊,是专门管理太子教育的衙门。凡讲臣、词臣、史官这三种归口翰林院管辖的文臣,都有资格获选为太子师。凡选为太子师者,时人便以“储相”待之。

  每当皇帝驾崩后,太子登基,一般都会启用自己的老师进入内阁担当辅臣乃至首辅。明朝内阁,虽然最初的创设只是秘书机构,但自永乐后期,特别是宣宗皇帝之后,基本上成了国家的行政中枢。其权力与地位均在六部之上,内阁首辅实际上变成了没有宰相头衔的宰相。因此,明朝帝王师除洪武、永乐两朝之外,经历大都清晰可寻,依次是:庶吉士——翰林院文臣——太子师——帝师——内阁大学士。

  明朝帝王师不可简单以教师身份看待。他们其实是各个时期重要的政治家与国务活动家。他们的学术思想、政治观点以及处事方法,不仅影响到皇帝,更影响到明朝的治国方略。

  但是如果看了大明帝王师是怎样产生的,就知道刘白羽没经过大明帝王师的正规程序,其实说穿了,倒是以仙丹作为敲门砖的这一点来说,和那些明朝的方士很像.因此,刘白羽的头衔也和大明帝王师有很大区别,所以刘白羽的头衔么……

  “礼部尚书【正二品】,盐道盐课提举司【正三品】,临清锦衣卫百户(正六品)刘白羽刘大人驾到!”一个小太监扯着攻击嗓子喊道.一帮子文官听了,想笑不敢笑的,皱着眉头的,都觉得味道不对.

  刘白羽礼部尚书的头衔虽然是虚的,却是六部之首,明朝礼部尚书,为明朝六部中礼部的最高级长官,别称“大宗伯”(左右侍郎称“少宗伯”),负责掌管全国的礼仪、祭祀、宴飨、贡举、外交、宗教事务等政令,为正二品

  身为帝师拿出来正二品虚衔虽然有点勉强,也不算太丢人,三品都转运盐使司和这个礼部尚书头衔并列,就有底不伦不类了.

  或许有些人会问,正二品和三品都转运盐使司只差了一品,这也差不多不是,就像现在副市长兼任公安局长的都是所在多有不是,很正常啊.

  但是,大明朝的官员又有清流和浊流之分,清流是指务虚或者政府核心部门,所谓浊流呢?就是处理实际政务的部门了——如果方便读者们理解的话,这就等于本朝非实权副部长也是副部,大型国有企业的老总也是副部,后者油水可能还远远高于前者,但是两者的地位却是天差地别,前者因缘际会可能成为副总理,后者么……

  如果某非实权副部长还挂名某地市级别大型国有企业的老总——除了让行内人好笑,证明此人职务虚的不能再虚,还能说明什么呢?

  当然,如果刘白羽厚着脸皮这也是可以忽略的——但是临清锦衣卫百户(正六品)这头衔就近于侮辱了——且不说锦衣卫这种天子家奴在正规文官那里,根本上不了台面,而且临清锦衣卫这种早就不发工资,没有任务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