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曹文诏
�
马世龙到蓟州,见了刘弟几次,发现他不光能打,为人也不错,便刻意抬举他,于是索性站起来称赞刘弟道:“刘弟将军果然是皇上看重,称之朕之戚少保的国家干臣,上次你写的塘报亦是好计,只要是兵部复文允准,刘弟将军便与曹将军同为前锋。”
刘弟听他提及塘报,心里哭笑不得,按照姐夫的意思,自己早就给马世龙和兵部上了塘报,姐夫的意见和曹文诏几乎是一样,现在的形势下,攻击突出部的最好线路就是从底部两侧,马世龙和祖大寿的集结位置原本就极佳,直接从两侧攻击遵化和迁安,封闭从永平、滦州北归的主要退路,关内建奴至少会被留下大半。说不定就是东事以来第一大功。但是马世龙和兵部一点回复都没有。
其实在学了一些军事战略的刘弟看来,建奴这个部署完全看不到决心,既想保留飞地,又要撤出兵力,也不知道要干什么,三屯营他们先不去占,结果总兵杨肇基乘马世龙打遵化的时候去占了,就在那里成为顽固钉子户,建奴试探打了一次,包衣损失惨重根本打不下,就不继续攻了,就这么摆在迁安和遵化之间,石门驿在遵化西南不远,控制着到蓟州的官道,这种战略要冲,马世龙占据之后,元气大伤的建奴也不敢去打,东西两头一逼,遵化建奴的形势实在奇差无比,无论如何看不懂他们的战略是什么,既无决心也无计划,刘弟自己估计是皇太极与各旗妥协才弄出这么一个蹩脚战略,决策的基础则是他们对明军的极大蔑视,把后金兵都当成了以一敌百的猛男,然后执行的人又不力,才搞成这副形状。只是不知因为大雪被耽误了几个月之后,皇太极留下的力量是不是加强了。
马世龙老于军旅,刘弟都能看出来的,他自然早看出来了,正月的时候马世龙刚出狱,还是待罪之身,忙着挣表现,乘皇太极攻略永平和山海关,就避实击虚的去打过一次遵化,只不过根本没打下来而已,现在建奴的力量比一月强,他又很犹豫。马世龙原先在辽西被建奴害得惨,刘白羽估计他也是有了心理银影,怕出了事担责任再次下狱,所以宁愿如此扯皮拖着,也要等到兵部的大人定了再出击或者等到蓟辽总督张凤翼来了再说,宁可小胜求稳,那样即便败了也有个说辞。当然最好是祖大寿先打迁安,这样他压力小得多。
其实刘白羽却觉得皇太极的战略水平非常高,比自己高出的不止一筹!皇太极这次的战略看似根本不着调,那是因为皇太极的战略前提就是刘白羽一定会进攻北京,改朝换代布置得!
在皇太极看来刘白羽和崇祯皇帝实力对比,已经非常接近了,而纯看北京附近的军事实力,只怕远远的超出了崇祯皇帝,另外一方面,崇祯皇帝对刘白羽的猜忌是几乎挂在脸上了,如果刘白羽有生之年不造反,也不去海外称王的话,被崇祯皇帝灭门都是丝毫不奇怪的事情.
而刘白羽是汉人,汉人就讲究有实力就当皇帝,王侯将相宁有种,根本不像满蒙讲究贵人奴才之类.如果再加上刘白羽竖起了黄金家族的大旗,加上他本人极为富有,草原上有无数弓马娴熟的炮灰可用,皇太极觉得和刘白羽易地而处,只怕自己直接就造反了——除非刘白羽是个愚忠之人,不过刘白羽是那种人么?哪个愚忠之人会玩国中之国,养着十几万精锐战兵?
所以皇太极的战略就是坐观成败,如果刘白羽不能迅速的控制北方中国,皇太极随时可以打着给报仇的旗号讨伐刘白羽.如果刘白羽迅速控制北方中国,皇太极觉得刘白羽也不可能两线作战,自己也可以抓紧时间,有了弥合内部的时间,毕竟现在满洲因为刘白羽的原因,蒙古人都不可靠了,蒙古尔泰实力不但没有损失,而且因为及早撤退的先见之明,威望隐约
马世龙到蓟州,见了刘弟几次,发现他不光能打,为人也不错,便刻意抬举他,于是索性站起来称赞刘弟道:“刘弟将军果然是皇上看重,称之朕之戚少保的国家干臣,上次你写的塘报亦是好计,只要是兵部复文允准,刘弟将军便与曹将军同为前锋。”
刘弟听他提及塘报,心里哭笑不得,按照姐夫的意思,自己早就给马世龙和兵部上了塘报,姐夫的意见和曹文诏几乎是一样,现在的形势下,攻击突出部的最好线路就是从底部两侧,马世龙和祖大寿的集结位置原本就极佳,直接从两侧攻击遵化和迁安,封闭从永平、滦州北归的主要退路,关内建奴至少会被留下大半。说不定就是东事以来第一大功。但是马世龙和兵部一点回复都没有。
其实在学了一些军事战略的刘弟看来,建奴这个部署完全看不到决心,既想保留飞地,又要撤出兵力,也不知道要干什么,三屯营他们先不去占,结果总兵杨肇基乘马世龙打遵化的时候去占了,就在那里成为顽固钉子户,建奴试探打了一次,包衣损失惨重根本打不下,就不继续攻了,就这么摆在迁安和遵化之间,石门驿在遵化西南不远,控制着到蓟州的官道,这种战略要冲,马世龙占据之后,元气大伤的建奴也不敢去打,东西两头一逼,遵化建奴的形势实在奇差无比,无论如何看不懂他们的战略是什么,既无决心也无计划,刘弟自己估计是皇太极与各旗妥协才弄出这么一个蹩脚战略,决策的基础则是他们对明军的极大蔑视,把后金兵都当成了以一敌百的猛男,然后执行的人又不力,才搞成这副形状。只是不知因为大雪被耽误了几个月之后,皇太极留下的力量是不是加强了。
马世龙老于军旅,刘弟都能看出来的,他自然早看出来了,正月的时候马世龙刚出狱,还是待罪之身,忙着挣表现,乘皇太极攻略永平和山海关,就避实击虚的去打过一次遵化,只不过根本没打下来而已,现在建奴的力量比一月强,他又很犹豫。马世龙原先在辽西被建奴害得惨,刘白羽估计他也是有了心理银影,怕出了事担责任再次下狱,所以宁愿如此扯皮拖着,也要等到兵部的大人定了再出击或者等到蓟辽总督张凤翼来了再说,宁可小胜求稳,那样即便败了也有个说辞。当然最好是祖大寿先打迁安,这样他压力小得多。
其实刘白羽却觉得皇太极的战略水平非常高,比自己高出的不止一筹!皇太极这次的战略看似根本不着调,那是因为皇太极的战略前提就是刘白羽一定会进攻北京,改朝换代布置得!
在皇太极看来刘白羽和崇祯皇帝实力对比,已经非常接近了,而纯看北京附近的军事实力,只怕远远的超出了崇祯皇帝,另外一方面,崇祯皇帝对刘白羽的猜忌是几乎挂在脸上了,如果刘白羽有生之年不造反,也不去海外称王的话,被崇祯皇帝灭门都是丝毫不奇怪的事情.
而刘白羽是汉人,汉人就讲究有实力就当皇帝,王侯将相宁有种,根本不像满蒙讲究贵人奴才之类.如果再加上刘白羽竖起了黄金家族的大旗,加上他本人极为富有,草原上有无数弓马娴熟的炮灰可用,皇太极觉得和刘白羽易地而处,只怕自己直接就造反了——除非刘白羽是个愚忠之人,不过刘白羽是那种人么?哪个愚忠之人会玩国中之国,养着十几万精锐战兵?
所以皇太极的战略就是坐观成败,如果刘白羽不能迅速的控制北方中国,皇太极随时可以打着给报仇的旗号讨伐刘白羽.如果刘白羽迅速控制北方中国,皇太极觉得刘白羽也不可能两线作战,自己也可以抓紧时间,有了弥合内部的时间,毕竟现在满洲因为刘白羽的原因,蒙古人都不可靠了,蒙古尔泰实力不但没有损失,而且因为及早撤退的先见之明,威望隐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