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卫所兵
挥使司为明代地区军事总机构,长官有都指挥使1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2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4人(正三品),其属有经历司经历(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断事司断事(正六品)、副断事(正七品)、吏目各1人。司狱司司狱(从九品),仓库、草场、大使、副使各一人。行都指挥使司,设官与都指挥使司同。长官之中有一人统司事,称掌印,简称都司,位次在布、按两司之上。

  《明史?职官志五》说:“都司掌一方之军政,各率其卫所以隶于五府,而听于兵部。卫指挥使司设官与京卫同。外卫皆统于都司及行都司。卫以下为千户所,千户所又辖百户所。千户所有正千户1人(正五品),副千户2人(从五品),镇抚2人(从六品)。其属吏目1人。千户所辖百户所10个,共有百户10人(正六品),总旗20人,小旗100人。刑狱则归镇抚掌管。凡卫所皆隶于都司,而都司又分隶于五军都督府。自卫所以下,其官兵多世袭,这是明代特殊制度之一。

  但是,朱元璋创立的卫所兵制度很快就破产了,都督府的都督名称后来变为空头的官阶,而统兵之官则须别加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等名目。

  《明史?职官志五》:“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备倭等名。凡总兵、副总兵一职均须有公、侯、伯、都督爵衔者充任。其总兵挂印称将军者,云南曰征南将军,大同曰征西将军,湖广曰平蛮将军,两广曰征蛮将军……其在蓟镇、贵州、湖广、四川及儹运淮安者,不得称将军挂印。

  而职责和防区规定的很明确的总兵制度,在明代末年又被破坏,一方面是为了对抗农民军和满清,不得不大规模扩充军队,另外一方面,又因为要使武官互相牵制,导致总兵官增置繁多,不可胜记。总兵在明代本为无品级之差委,至清代才成为正二品的正规武职。

  “这也不难,大人,我这里就有一本天下卫所兵的明细,大人看个大概,也就有谱了.”祖大乐拿出了一本发黄的小册子,送给刘白羽.

  刘白羽看了一眼,连连点头,上面果然有各地卫所兵的所有情况,甚至精确到了人——不过正是因为如此,刘白羽才觉得不太可信,这里面如果说的是真的,岂不是大明朝在没有计算机和络的情况下就做到监察全国了么?这也太玄幻了吧,大明朝有这本事,早就天下布武了,还能怕满清么?

  看刘白羽脸色忽然变化,生怕自己拍马屁拍到马腿上的祖大乐急忙解释:

  “这顶上的东西自然只是虚头,吃空饷,喝兵血的事情南方的军头更过分——只是兵部一个主事克扣了我们关宁军大笔军饷,不好意思拿来敷衍我的,自然只能是一个参考,参考……”

  “嗯?你的意思是,实际上因为军官吃空饷,喝兵血的事情太多,所以这卫所兵的名额只能做一个参考?或者说是根本砍下去六七层水分才是真实数字?”

  刘白羽疑惑的问祖大乐.

  “这个也不见得……很多时候我们这些军官只养着操军和家丁,但是作战的时候,也会沿路招募辅兵——其实大人,吃空饷,喝兵血的事情固然是军中陋习,可是反过来说,朝廷只给军饷,平时训练的武器,盔甲都不齐,就是我们军官不吃空饷,喝兵血,这士兵和临时招募的又有什么大区别?”

  祖大乐这话让刘白羽大吃一惊,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了,在明朝后期这种体制下,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