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袁崇焕上台的经过
p;不过,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来,袁崇焕是位忧国忧民的,勇于任事的人。当然也可以说是做事功利心太强,不择手段,其实这都是一个事实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这么说,终其一生,袁崇焕的这两个特点都没有减退过半丝半毫。
袁崇焕在到辽东上任以后,在当时辽东督师——孙承宗住持的宁锦防线的大战略下,也在孙承宗的指挥下,收复了辽东大片的失地。使得辽东的局面,说不上扭转吧,但起码是好转起来。并且使得辽东的局面平稳了下来。
这里就要说说孙承宗的宁锦防线。宁锦防线其实是种防御状态下的绞杀形进攻战略。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建立一个个坚固的堡垒进行防御,其实,它的本质是限制后金军队的机动,把后金的特长的野战变成攻城战,逼迫后金军队不得不去攻打这些坚固的堡垒,以达到大量杀伤后金军队有生力量的目的。
这个战略就有些类似于第五次反围剿中的碉堡群战略。最后也逼迫着赤军不得不丢弃核心根据地,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优势兵力财力,而野战不行的一方取胜的不二法门。
但是这个战略有着以下的一些缺点:见效慢、时间长和花费的钱粮多。所以,在明朝财政窘迫的情况下,更因为魏忠贤和孙承宗所在的东林党在政治上激烈对立的情况下,孙承宗只能够无奈地辞官回乡了。而宁锦防线的战略也不得不停止了下来。
这样一来,被宁锦防线压迫得越来越窘迫的后金军队终于喘了一口气,并且在以后大大发展了起来。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孙承宗的指挥下,袁崇焕确实是收复了辽东大块的失地的。他的功劳也是扎扎实实的。
接下来就要说,袁崇焕一生中最辉煌时刻的战斗了。在孙承宗辞官以后,高第接任。高第认为关外不可守。他的观点一方面是因为高第的军事才能确实糟糕,但主要的原因还是明朝的财政窘迫。实在不能持续孙承宗的堡垒战术了,在战略上其实是没错的.
但是,当高第的命令颁布以后,袁崇焕拒不接受,率领手下将领独守孤城宁远。在这次战斗中,守城的大炮对后金军队造成了相当的伤亡,后金军队也因此战败撤退了,当然代价是觉华岛被屠城,明军损失惨重——不过话又说来了,袁崇焕如果说是占了小便宜吃大亏,其余的明军将领则是大亏小亏一起吃,从这一点来看,袁崇焕也算是相当难得了。
这次战斗,是明朝和后金军队作战时,正面战场唯一一次大胜。消息传来以后,朝野一片欢腾,袁崇焕的个人名声也达到了顶点。
由此看来,袁崇焕确实有拿的出手的功绩。确实也应该众望所归。但是,这只是朝廷中这些外行人的看法。内行人又怎么看待袁崇焕的呢?因为在辽东,作战的都是武官,这就是说,那些武官的眼里又是怎么看待袁崇焕这个督师的呢?依靠守城,用大炮取得战果,很多武官也未必不能做到,只是没有袁崇焕那样的文官身份,不敢扛上罢了.
所以这些武官接受不接受袁崇焕的领导呢?当然是接受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也肯定不会成为辽东的督师的。相比较于那些瞎指挥的文官督师来,袁崇焕还是比较懂军事的。不会莫名其妙的逼着自己去送死,这也算是矮子里挑长子了。
但是他们对袁崇焕的功绩心服口服吗?不见得。
我们先看看袁崇焕的第一次功绩。他是在孙承宗的指挥之下,再收复这些辽东的失地的。因此,无论袁崇焕再怎么样决胜千里之外,主要的功劳还是运筹帷幄的孙承宗。<
袁崇焕在到辽东上任以后,在当时辽东督师——孙承宗住持的宁锦防线的大战略下,也在孙承宗的指挥下,收复了辽东大片的失地。使得辽东的局面,说不上扭转吧,但起码是好转起来。并且使得辽东的局面平稳了下来。
这里就要说说孙承宗的宁锦防线。宁锦防线其实是种防御状态下的绞杀形进攻战略。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建立一个个坚固的堡垒进行防御,其实,它的本质是限制后金军队的机动,把后金的特长的野战变成攻城战,逼迫后金军队不得不去攻打这些坚固的堡垒,以达到大量杀伤后金军队有生力量的目的。
这个战略就有些类似于第五次反围剿中的碉堡群战略。最后也逼迫着赤军不得不丢弃核心根据地,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优势兵力财力,而野战不行的一方取胜的不二法门。
但是这个战略有着以下的一些缺点:见效慢、时间长和花费的钱粮多。所以,在明朝财政窘迫的情况下,更因为魏忠贤和孙承宗所在的东林党在政治上激烈对立的情况下,孙承宗只能够无奈地辞官回乡了。而宁锦防线的战略也不得不停止了下来。
这样一来,被宁锦防线压迫得越来越窘迫的后金军队终于喘了一口气,并且在以后大大发展了起来。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孙承宗的指挥下,袁崇焕确实是收复了辽东大块的失地的。他的功劳也是扎扎实实的。
接下来就要说,袁崇焕一生中最辉煌时刻的战斗了。在孙承宗辞官以后,高第接任。高第认为关外不可守。他的观点一方面是因为高第的军事才能确实糟糕,但主要的原因还是明朝的财政窘迫。实在不能持续孙承宗的堡垒战术了,在战略上其实是没错的.
但是,当高第的命令颁布以后,袁崇焕拒不接受,率领手下将领独守孤城宁远。在这次战斗中,守城的大炮对后金军队造成了相当的伤亡,后金军队也因此战败撤退了,当然代价是觉华岛被屠城,明军损失惨重——不过话又说来了,袁崇焕如果说是占了小便宜吃大亏,其余的明军将领则是大亏小亏一起吃,从这一点来看,袁崇焕也算是相当难得了。
这次战斗,是明朝和后金军队作战时,正面战场唯一一次大胜。消息传来以后,朝野一片欢腾,袁崇焕的个人名声也达到了顶点。
由此看来,袁崇焕确实有拿的出手的功绩。确实也应该众望所归。但是,这只是朝廷中这些外行人的看法。内行人又怎么看待袁崇焕的呢?因为在辽东,作战的都是武官,这就是说,那些武官的眼里又是怎么看待袁崇焕这个督师的呢?依靠守城,用大炮取得战果,很多武官也未必不能做到,只是没有袁崇焕那样的文官身份,不敢扛上罢了.
所以这些武官接受不接受袁崇焕的领导呢?当然是接受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也肯定不会成为辽东的督师的。相比较于那些瞎指挥的文官督师来,袁崇焕还是比较懂军事的。不会莫名其妙的逼着自己去送死,这也算是矮子里挑长子了。
但是他们对袁崇焕的功绩心服口服吗?不见得。
我们先看看袁崇焕的第一次功绩。他是在孙承宗的指挥之下,再收复这些辽东的失地的。因此,无论袁崇焕再怎么样决胜千里之外,主要的功劳还是运筹帷幄的孙承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