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袁崇焕上台的经过
; 为什么这些宦官不提醒呢?一方面,崇祯身边的太监都是魏忠贤死敌王安的门人,和东林党关系都不错,甚至在反对魏忠贤上是盟友,另一方面因为他们看到了魏忠贤的下场后,不敢挺身而出为皇帝说话啊!这也体现出崇祯皇帝诛杀魏忠贤的恶果来。

  那开源那条路既然走不通,那只有走节流这条路了。

  当时的明朝朝廷中,最大的一笔开支就是军费,占明朝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而在军费开支中,辽东的军费开支又占整个军费开支的一半以上。

  而且辽东的军费开支,几乎是年年递增。在萨尔浒之战以后,明朝军队在辽东,是处于屡战屡败,苦苦防御的劣势中,为了抵御后金军队咄咄逼人的攻势,明朝朝廷花了大笔的钱粮,以及派遣了一部分军队来加强辽东军队的实力。

  除此之外,明朝还在辽东建造了大量的堡垒。而这一切,都需要花费大量的钱粮。可是,就算是这样,辽东的局势依然只能算止住了恶化,没有什么好转。对于明朝朝廷的财政来说,整个辽东地区,已经成为一个无底洞了。

  而这时候的崇祯皇帝就按照常理想:集合全国的财力,砸锅卖铁,凑集一大笔军费。再往辽东派遣一名名将(明朝因为都是文官领军,所以这个名将也一定会是文官)。倾尽全国之力,一定能争取在一定的时间内,把辽东局势彻底扭转过来。甚至完全消灭后金军队。

  如果那样的话,只要咬紧牙关挺过前面这几年,那明朝整个财政问题,将完全活了起来。

  应该说,崇祯皇帝的想法理论上是正确的,也是完全符合逻辑的。但是他根本没有想到,他的这一个政策的实行,使得旱灾以后救灾的钱粮得到了大大地压缩。因此,后来在陕北的农民造反队伍,从星星之火立刻燎原到整个陕西省。

  这就是袁崇焕上台之前的大背1景,而袁崇焕上台之前的小背1景呢?朝廷官员虽多,在边事上有本事的却没几个,派哪一位文官主持辽东的军务的人选其实不多,当时,众望所归的大臣只有两名:孙承宗和袁崇焕。

  但是因为当时的孙承宗年龄已经很大了,更因为孙承宗曾经是天启皇帝的老师,鉴于崇祯皇帝对于天启皇帝那复杂的感情。以及孙承宗个人的威望太高,又主张军事防御兼经济封锁,慢慢憋死满清,和崇祯皇帝速战速决的部署矛盾,所以,崇祯皇帝打心眼里不愿意派出孙承宗去。

  那就只有袁崇焕了,没有别的选择。

  袁崇焕这个人是东林党出身,老师是东林首辅韩爌,为了自己保住在辽东的地位【说好听的就是国事为重,党争第二,说难听的就是有奶就是娘.】甚至为了袁崇焕曾为魏忠贤建祠,按照崇祯那宽松捉阉党的标准,他也是魏忠贤一党的。但是,因为他一直在辽东做官,远离京城这个中枢。所以,他也就基本上没有得罪过任何其他的东林党系统文官。

  对于袁崇焕来说更幸运的是,在天启六年时,在魏忠贤发动的对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打击中,他是魏忠贤一党中温和一派的人,主张不扩大对文官的打击范围。

  因此,在之后魏忠贤一党内部的争权夺利中,袁崇焕受到了另一派主张扩大对文官的攻击,不得不辞官回家。这样一来,袁崇焕也隐隐约约地成为了魏忠贤打击文官的牺牲品。在东林党的一些人看来,袁崇焕其实是和魏忠贤一党对立的,给魏忠贤建祠也是忍辱负重,想用委婉的办法帮助东林党。而崇祯皇帝对于袁崇焕的看法正是如此。

 &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