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蒙古和满洲
��己明确的表示了和青山居士的关系之后,袁崇焕还在言语中给青山居士下套,这就让叶向高忍无可忍了.

  袁崇焕这人不爱遵守官场的规矩,喜欢越级上告,抱大腿坑上级,不是一次两次了.

  王在晋非常倚重袁崇焕,上言提拔袁崇焕为宁前兵备佥事。但是王在晋在八里铺修筑城墙,袁崇焕认为此举不是很好御敌策略,他争辩不过的情况下,于是奏书给首辅叶向高。

  而叶向高在东林党风雨飘摇的情况下,出于政治需要,把孙承宗安插到辽东,掌握兵权,避免被魏忠贤一打尽,孙承宗则是因此重用袁崇焕.

  第二次则是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公元1625年(天启五年),十月,孙承宗遭到罢免,高第接替孙承宗上任。高第认为关外一定会守不住,命令全部撤出锦州及右屯等地.高第要撤离,并且想要撤掉宁远的军队,但袁崇焕表示宁愿死在宁远,也不愿撤离,高第无法强迫袁崇焕,于是将锦州等地军民尽数撤离,同年十二月,升袁崇焕为按察使。

  公元1626年(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得知孙承宗被罢免,大军进攻宁远城,并让士兵举着盾牌攻凿城墙。而袁崇焕让罗立等人指挥西洋巨炮,炮轰清军,清军在巨炮的攻击下损失近千人,努尔哈赤于是下令退军。但名将金启倧却因为点火炮时引起自燃而死。宁远守卫战胜利后,明廷举朝欢喜,升袁崇焕为右佥都御史。

  但另一方面,清军大肆攻略觉华岛,杀死参将金冠及军民数万人,而袁崇焕也只能凭借火炮犀利,竭尽全力保全了宁远,无力救援觉华。宁远大捷后,经略高第及杨麟因为不发援军被罢官,明廷以王之臣和赵率教将其替代。

  袁崇焕的功过,很难判断,一方面来说,和努尔哈赤的后金打出十比一的交换比,虽然在现代人眼里这是不折不扣的大败,不过相比于从萨尔浒到广宁的连连惨败,其实也算是一场小胜了.

  但是另外一方面,努尔哈赤的后金此时相当困难,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也许在努尔哈赤眼里,觉华岛的粮草远比几百人的生命更重要……

  笔者对于那段历史,只是了解一二,至于两方面哪面更接近事实真相,就要靠专业的史学家和双方具体情况的还原了.当然对于某个满学会的专家,没有数据的胡乱煽情就算了——感觉这位还是写小说更合适.

  不过不管怎么说,袁崇焕顶撞上级,踩着上级出名的习惯是众所周知的,这点么,叶向高自然知道,对于叶向高有利的时候,叶向高还觉得这家伙有冲劲,但是踩到叶向高脸上,叶向高自然是另外的面孔了.

  在叶向高看来,刘白羽不用理他,丫就是来刷声望的,你不搭理他,得到一个狂生声望,也算成全他了,当然那年头没有袁粉这种人存在,掌握舆论的是东林党,而东林党对于袁崇焕给魏忠贤立了生祠,这种背叛行为,没有火力全开的集火,就是看在孙承宗的面子上了,还敢顶撞叶向高看好,在士林里名声鹊起的青山居士不成?

  刘白羽却不这么想,你想踩我,我还想踩你呢,把袁崇焕这个辽东专家的光环扒掉,让朝廷看得清这家伙志大才疏的真面目,说不定毛文龙就不用死了,毕竟假传圣旨这个胆子可不是一般的文官能有的.

  当然,刘白羽才不会傻乎乎的和袁崇焕谈论辽东实际——得多傻的人才会在别人熟悉的领域去战斗呢?

  “元素,怎么这点你不懂呢?蒙古不过是小患,建州才是大敌,你这点都想不通,却是史书读得不精,才问出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