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以工代赈
��般来说个人田分的田多。

  因为按照一亩产两石粮食算,十亩地也就产粮二十石,两千多斤。

  而当代一亩地基本亩产八百斤。

  这还是遇到风调雨顺的年代,若是灾荒之年,亩产会更少。

  对一家三口来说,春秋两季四千多斤的粮食便是他们全年的收入。

  这些粮食要吃,还要交税,还要拿去一部分卖钱去购买农具,盐,棉纱等生活用品。

  一年下来,好一点的人家能富余几百斤粮食。

  那不好的便只能举债度日,家中孩子根本上不起学。

  古往今来,农民的日子都是很苦的。

  放之当代,若只是以种田为生,那日子也是过不下去的。

  不过当代的农民可以入城打工,种地当成副业。

  可古代可就没这个条件了,农民只能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所以,想要改善百姓的生活,让他们的子女上的起学,他就必须给百姓们创造工作岗位。

  “这六万人就交给本王吧。”一番深思,刘钧有了决定。

  很显然,只把流民送去种地是个很愚蠢的决定,他需要这批人帮助他打造工业基础。

  “殿下想要把他们安排到工坊中?”李然说道。

  刘钧给了流民两条路,一条路满了,便只能走另一条路了。

  刘钧点了点头,“你也清楚只靠农赋是无法维持景州上下的,唯有商贸才能给景州希望。”

  若是以前,李然还会反对。

  但是如今四府的支出是靠胭脂的利润支撑起来的,他就无话反驳了。

  “只是苦了殿下,怕要被朝廷大臣和其他诸王嘲笑,丢了颜面。”李然叹了口气。

  对这位年仅十四岁的靖王,他越来越赞赏。

  这天底下有太多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人。

  “总比丢了景州基业强,颜面这玩意又不能当饭吃。”刘钧无所谓地摆了摆手。

  搞清楚了还会抵达景阳城的流民数量,刘钧让李然回去了。

  接下来的几天,果然有大量流民涌向景阳城。

  一时间景阳城外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施粥的棚子连绵数百米,每日耗费的粮食上千石。

  “殿下,六万人,这么养着也不是个事,一些人吃饱了没事干,寻衅滋事,这几天抓了不少人,长期以往,会出乱子的。”

  朱雀门外,刘让哭丧着一张脸。

  一万多人的时候,他还能接受。

  现在六万多人,每天六万张嘴,府库的粮食是一车车往外拉。

  身为景阳知府,他总得提出实际的问题。

  李然没有说话,而是看向刘钧。

  毕竟这事刘钧自己揽下来了,想必有自己的打算。

  “本王没想着白养他们,而是准备以工代赈,否则只会把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