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大)章:麻烦的装备
,没有那种枪比三八大盖更适合了。不过这种枪发射的6.5mm子弹弹头长径比大,击中人体后不会发生翻转造成附带伤害,在没命中人体重要部位的情况下,对人体的伤害比其他子弹小的多,所以才有了《亮剑》中张大彪那“让三八大盖钻了个眼”的豪言壮语。让韩云华遗憾的是,尽管这次就缴获的枪支无数,但三八大盖却只缴获了二百多支,实在是可惜了。

  但接下来的问题却让韩云华差点头疼死,这次战斗缴获的武器弹药数量之大远远超出来韩云华的预料,但是缴获的武器的型号之多也远远超出了韩云华的预计,单步枪就有中正式、三八式、辽十三年式步枪、汉阳造、巩造九八式步枪、莫辛-纳干m1891/30步枪7个型号,机枪这种国内产量级低的自动火力更是五花八门,德、曰、苏、意、英、美、法、捷克、比利时等产地一应俱全,到底给部队装备哪一种枪械成了困扰韩云华的一大问题。

  韩云华早在国防科大学习时就研究过抗曰战争时期[***]战斗力弱的原因,除了国力差距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的武器装备口径大小不一,后勤压力大,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二战时期[***]的武器五花八门种类繁多,这是由于民国成立之初,政出多门,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各地军阀各有武器采购来源,自制武器更是无个制式标准,工业加工能力也各不相同,就是同一型号的枪械,各地生产出来的也是质量参差不齐,再加上各地军阀根据自身情况对所产枪械做的改造,导致即使同一型号的枪械,各地生产的在零配件与弹药方面也不能通用的局面,如果进行细分的话,仅步枪一项[***]就有上百个品种,一种型号的步枪就可能有10几个不能通用的变种,这样的情况导致,国民政斧自身都无法准确统计出,当时中国各地到底装备有多少种枪械火炮,最终在1930年[***]开始了军备整顿,提倡用统一制式武器取代各种杂乱武器,但限于国力实际上根本做不到军备的统一,在军备整编后,[***]仍装备杂乱,光步枪就有4个不同口径,而且即使口径相同的步枪,弹药也未必能通用,这就在后勤保障方面成了噩梦,军队整体协同战力异常低下。

  就像战后李宗仁在《李宗仁回忆录》敌我优劣之检讨(4)所说的那样:抗战开始时,全[***]队不下数百万人,但是五花八门,杂乱不堪。就历史系统来说,有所谓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山西军、粤军、桂军、川军、滇军及其他各省地方军。就训练方面来说,各军训练方法极不一致。就装备来说,中[***]队可说是全世界各种武器的陈列所,德、曰、苏、意、英、美、法、捷克等一应俱全,国内的汉阳、金陵、巩县、沈阳、太原等兵工厂出品也各不同,故军队的配备,因军而异。我先不去论什么一个班装备几支步枪几挺机枪,也不去论这些枪的质量好坏,就后勤这个最简单的问题而言:“这样五花八门的武器其后勤供应怎么办”当时的状态是桂系主要装备的是英国装备,滇军是法式装备,中央军少部分德式装备,东北军是曰式装备,西北军的大刀片为主,川军更是自己都没有个统一的装备。就是我们吹得最多的中正式也存在7.92和7.7两种口径,(两广部队用英国的步枪是7.7的口径),东北部队的步枪口径是6.5,而捷克zb式轻机枪也是两种口径共存(7.92和7.7,英式的是7.7)这就出现了,你的部队子弹打光了,我在你的边上可是我的你用不了的现象。

  到底给如何装备部队费了韩云华很大的一番思量,假如将这些武器只挑姓能好的而不管口径的大小就装备给部队,那么部队的战斗力并不能有多大的提升。经过多次对比之后韩云华在步枪方面让部队装备了曰军现役部队使用的制式步枪三八式大盖和[***]现役部队的制式步枪中正式,轻机枪方面韩云华只为部队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