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鼎足之势
p;但在这一片融洽气氛中,也传出了不和谐的声音。宋国士大夫之中,少部分的有识之士向朝廷上书,称华烈部终究属于蛮夷之地,民风凶悍而寡仁义,罗大成更是狼子野心,须当提早应对,免致后患。
被他们这么一提醒,想到当初罗大成对君王确实不够恭敬,赵祯也是心存不满,对与华烈部的合作,也存有顾忌。
但是打败辽国、夺回燕云的诱惑,无比巨大,宋帝考虑许久,终于还是在大臣们的支持下,决定与华烈部继续合作,先扫除北方世敌再说。
对于大宋朝来说,所付出的那些人口与封赏只是九牛一毛,丝毫不会影响到大宋的实力。而若是这一点点的付出,能够换来庞大辽国的重创,甚至让宋朝重新掌控北方门户,那就是难以想象的巨大收益了。
这一年,是大宋天圣七年,亦即公元一零二九年,在这一年里,无数的大宋流民和罪犯被军队驱赶着,越过宋夏边界,来到西域,稍事休整之后,被挑选出健壮之人,向北穿越戈壁绿洲,进入草原,成为了纵马草原的牧民。
而那些留在西域各州的老弱,便成为了屯田军的一员,在各片大小绿洲上面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以求能养活自己,并将多余的粮食卖给官府,运抵草原,让那些游牧部族的牧民,不必依靠草根老鼠也能填饱肚子。
这一年,是华烈部势力急速发展与巩固的一年。在宋朝与强大属国的全面合作中,大批的宋朝官吏士子被派往西域或草原,成为了副千户、副百户,带着从当地部族中选出的各位助手,专门管理农牧业,并以农牧业发展的成绩作为升迁和奖励的标准。
在边远地区,他们要忍受背井离乡之苦,却也可以享受男女奴隶们的恭敬服侍,作为大宋在远方的遗民,思念着故国,并为它的属国努力工作,为了打败强横辽国的共同目标而奋斗。
西域各州开始大肆兴修水利,沟渠通畅,将黄河水送到各处农田之中。在罗大成的命令下,专门研究农业生产的部门建立起来,由各方选出的有经验的农民与一些有志于此的年轻的读书人研究着农业生产的秘诀,努力提高粮食产量,积累经验,并将它们传授给各族从事农业劳作的百姓。
同样的牧业研究院,也在西域、草原建立起来。部分宋国派来的读书人,与富有经验的年老牧民进入研究院,拿着华烈部的俸禄,专心研究讨论养牛羊的经验,并通过各位主管生产的副百户之口,传播给草原和西域的各族牧民,以逐步增加他们牲畜的数量。
工商业也在迅速地发展,大批的商队从西域、草原出发,将价格高昂的马匹卖给宋朝。在华烈部与宋朝后来补签的协议中,宋朝每年都必须用高价购买固定数量的骏马,以增加骑兵数量,对抗北方的辽国。
牛羊等肉食也卖到了宋国,用以换取稻米,送到草原上给贫穷的牧民们充饥。毕竟不能只能靠吃牛羊、草根、老鼠生活,双方的商业交换,能够满足各自的需求,因此受到华烈部的大力组织和鼓励。但在现在,还是以努力提高牲畜数量为主,贩卖牲畜到宋国还只是处在试验阶段。
陕西一带的宋人,开始淡食,因为他们买不起日益昂贵的青白盐。这引起了许多宋人的愤怒,但党项各大部族却从贩盐、贩马的买卖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家家都在欢笑,对于失去兵权的恼怒和沮丧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其中有些部族,开始按照华烈部的鼓励政策,建立工场,纺织羊毛,做成衣服穿在身上,并试着卖到宋国去,换取他们需要的稻米,以
被他们这么一提醒,想到当初罗大成对君王确实不够恭敬,赵祯也是心存不满,对与华烈部的合作,也存有顾忌。
但是打败辽国、夺回燕云的诱惑,无比巨大,宋帝考虑许久,终于还是在大臣们的支持下,决定与华烈部继续合作,先扫除北方世敌再说。
对于大宋朝来说,所付出的那些人口与封赏只是九牛一毛,丝毫不会影响到大宋的实力。而若是这一点点的付出,能够换来庞大辽国的重创,甚至让宋朝重新掌控北方门户,那就是难以想象的巨大收益了。
这一年,是大宋天圣七年,亦即公元一零二九年,在这一年里,无数的大宋流民和罪犯被军队驱赶着,越过宋夏边界,来到西域,稍事休整之后,被挑选出健壮之人,向北穿越戈壁绿洲,进入草原,成为了纵马草原的牧民。
而那些留在西域各州的老弱,便成为了屯田军的一员,在各片大小绿洲上面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以求能养活自己,并将多余的粮食卖给官府,运抵草原,让那些游牧部族的牧民,不必依靠草根老鼠也能填饱肚子。
这一年,是华烈部势力急速发展与巩固的一年。在宋朝与强大属国的全面合作中,大批的宋朝官吏士子被派往西域或草原,成为了副千户、副百户,带着从当地部族中选出的各位助手,专门管理农牧业,并以农牧业发展的成绩作为升迁和奖励的标准。
在边远地区,他们要忍受背井离乡之苦,却也可以享受男女奴隶们的恭敬服侍,作为大宋在远方的遗民,思念着故国,并为它的属国努力工作,为了打败强横辽国的共同目标而奋斗。
西域各州开始大肆兴修水利,沟渠通畅,将黄河水送到各处农田之中。在罗大成的命令下,专门研究农业生产的部门建立起来,由各方选出的有经验的农民与一些有志于此的年轻的读书人研究着农业生产的秘诀,努力提高粮食产量,积累经验,并将它们传授给各族从事农业劳作的百姓。
同样的牧业研究院,也在西域、草原建立起来。部分宋国派来的读书人,与富有经验的年老牧民进入研究院,拿着华烈部的俸禄,专心研究讨论养牛羊的经验,并通过各位主管生产的副百户之口,传播给草原和西域的各族牧民,以逐步增加他们牲畜的数量。
工商业也在迅速地发展,大批的商队从西域、草原出发,将价格高昂的马匹卖给宋朝。在华烈部与宋朝后来补签的协议中,宋朝每年都必须用高价购买固定数量的骏马,以增加骑兵数量,对抗北方的辽国。
牛羊等肉食也卖到了宋国,用以换取稻米,送到草原上给贫穷的牧民们充饥。毕竟不能只能靠吃牛羊、草根、老鼠生活,双方的商业交换,能够满足各自的需求,因此受到华烈部的大力组织和鼓励。但在现在,还是以努力提高牲畜数量为主,贩卖牲畜到宋国还只是处在试验阶段。
陕西一带的宋人,开始淡食,因为他们买不起日益昂贵的青白盐。这引起了许多宋人的愤怒,但党项各大部族却从贩盐、贩马的买卖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家家都在欢笑,对于失去兵权的恼怒和沮丧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其中有些部族,开始按照华烈部的鼓励政策,建立工场,纺织羊毛,做成衣服穿在身上,并试着卖到宋国去,换取他们需要的稻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