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第一百一十九章 北海札(下)
��,实质上天下的物资流转,正有赖于我们啊!天底下的庸人一天到晚“尽耕田”“输田力”真是愚昧不可及啊。”

  很快有人搭腔说:“这些年生意愈发难做了,几十年前对商贾强征的泰半之税,近来河内的几个县又开始征收了。”

  “天底下的好生意,都被皇帝揽去了。”有人胆大妄为地说,但大家不过是抬头侧目,很快就陷入了沉默。

  还是最先那个。年轻人说:“不久前我在北海走一批海货,正是要送到济南的郡府去,谁知在济北河载货时,突遇疾风,货船触礁而沉。此事若放在明章年间,不过是打点一下损折的物品罢了。可到了这个年头,必

  “那你后来究竟怎样了?”大家忙追问道。

  年轻人拨掌叹道:“律令上写得明明白白:“昔灾唯赦。可济南的明府君硬说我是故意拖欠。拉船的纤夫,栈边的旅舍掌柜都极仗义,不远百里跑过来帮我作证。结果明府君闭门不纳,一点也听不进。结果我蒙受天灾损失了那一船海货不说,还白白被那明府君扣去了许多羁留钱!若不是几位朋友相救,我就真的完了。”

  “济南的官竟然比泰山的贼还会盘录哪!”众贾举杯相碰,闷闷地喝下一口烈酒。

  年轻人看破世事似地轻声一笑:“齐鲁之地的官员都是这副德行,那怕是除院杂扫的徒吏,那官架子也大得很哪。”

  中年商人说:“我家叔父曾做过郡太守大人的橡属,当时考课通过后。他按上府的命令抄了一张“为吏之道。下来。我读过,这“为吏之道。琅琅上口,很容易记。”

  年轻人冷笑道:“天下之道都崩坏了,还会有人去惦记“为吏之道。么!”

  王易听着这群商人抒发自己的满腔抱怨,自己也感触颇多。他知道何谓“为吏之道”:那是秦朝的产物。秦朝重视法治,也分外重视吏治。每名秦朝官员都要抄一张类似座右铭的“为吏之道”王易甚至还能依稀记得这个对后世仍然具有教育意义的东西,他不禁随口吟道:

  忠信敬上

  清廉无谤

  举事要审当

  喜为善行

  恭敬多让”

  汉承秦制,除了早期遵循黄老之道与秦的苛暴有较大差异外,在法律制度建设上的大的层面来说,无论是法理思想还是制度构建都是一脉相承的。“为吏之道”这样的干诫竟然这样有生命力,也正说明了其内含价值的jing深。  东汉末年,社会局势ri益混乱,要想维持平稳有序的法治和吏治已经不太可能了。而在混乱之中率先找到空间喘息,甚至借助难得的机遇获得重大发展的商人群体,却从社会管制的角度被残暴的酷法酷吏压制。汉末以来,商人群体的发展十分瞩目,然而这个群体的前行之路荆棘丛生。历史证明它最终会走得遍体鳞伤。

  从商人们的口音可以辨别出他们多是来自广陵、东海、下邳这几个。地方。这些地区依赖纵横密布的水网,成为人口物资的汇聚中心,在古代长期属于工商业发达的富庶地区。然而到了现代。现代化的交通使得内河水运的地位一落千丈。昔年的雄城扬州免不了衰落的命运,辉煌一时的苏北竟成了贫穷的代名词。变化之大,真叫人嘘唏感叹不已。

  商人们听见这样一个褐衣青椿的小厮竟能将“为吏之道”背出。倒觉得十分惊异。纷纷转过头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