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人才济济
��乡民对植物有着异乎寻常的敏锐感官。果然,他随后就发现生活在这片区域的乡民有着比较深厚的草药学知识,而山区里广阔的动植物则直接为他们提供了认知的物资基础。

  村民们热心地将秦松和陈端迎入新建成的会客厅,将他们送入装潢典雅的厢房里。随后乡老就组织有医疗经验的村民开始熬制治理风寒的汤药,并且叫村人去准备膳食。

  清泉村村民准备的汤药看起来中规中矩,没有借助什么奇怪的石头,甚至没有人出来针灸。诊断这种必须性的工作是让三个耄耋之年的老头来做的。

  王易没有看见这个时代比较流行的巫医,心里倒还略松一口气。但他素知在古代,风寒的杀伤力是极为惊人的,死亡率总是异乎寻常地高,所以仍然忐忑不安。

  要知道东汉时期非常流行谶纬之学,像东汉前期成书的《黄帝明堂经》和《难经》这些当时在阐述医学理论方面的代表著作,都根据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想提出了种种“元气”、“阴阳”、“五行”的“运气学说”。谶纬之学虽被光武帝称为“纬学”,与传统经籍所代表的“经学”并驾齐驱,但王易知道那种学说解释到最后,就不可避免地与封建迷信挂上钩。

  他就担心一点,那就是这三个白发苍苍的老头会莫名其妙地说些与秦松和陈端实际病情无关的话,然后开出莫名其妙的方子。

  事实证明是他过于忧心了。无论是此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还是华佗高超的外科手术知识,还是华佗徒弟吴普会在将来完成的《本草》,都体现了这个时代对医学的实际运用,都体现了这个时代的人们没有把经验积累下来的有效的医疗方式抛弃。

  疾病的消弭往往需要耐心等待一段时间。秦松和陈端遭遇大厄,身心俱疲,服药之后就睡酣了。

  王易就全程陪护在他们身边,至始至尾神色凝重。

  在王易之前生活在的那个发达年代,某些医疗问题积重难返,改革之路长途漫漫。而王易自己又曾生过大病。所以,他无论是对医学本身,还是社会的医疗体制,都比寻常人要投以更多的关注。

  步履沉重地走出来时,王易就在思考,是不是要好好整顿一下医疗行业呢?后世的科技史丛书在提到汉代的医学时,总会举出张仲景和华佗这样医术高明的医生,但他们固然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却并不代表那个时代医学水平的普遍水平。东汉还是处于比较野蛮的时代,巫医不分。而即使到了刘宋时期,作《后汉书》的刘晔仍然将华佗这样的医生归入“方士”一类,这既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医学学科的划分不甚明晰,整个社会对从医人员也并没有过多尊重。

  王易当时碰到的那个采药的年轻人吴普,他可是华佗的徒弟啊,可却衣衫褴褛,生活贫困,还被一个鄙气四溢的游侠逼迫辗转。医者的低声下气,实在是不能被忽视了。

  要想在豪强纵横,枭雄驰骋的汉末三国时代打出一片天下,不能单单着眼于粮食、金钱以及军队了。

  吕岱等人看到秦松和陈端睡得十分安详,气色也变好,都不再太担忧。张昭和张纮坐在屋内的两张椅子上,享受着村人的按摩服务,面对新奇的事物有些无所适从。

  当然,他们都看到了王易神色肃然的面容。他们以为那是王易在为秦松和陈端万分忧虑,不禁十分感动。

  论地位,王易与他们之间有一道官与民的悬殊沟壑;论名声,获得许劭和何颙的点评、与袁绍呼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