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有纸好造书
��岱对大家说道,俨然一副带头人的样子,冒险家的气质展露无疑。

  王易的车辆在闾左的一处僻静院落前停了下来。刚一停下,常桓便以倏忽变化的口哨吹来了几个守院的健丁。这些人待车上的人都下来后,便将车辆推进侧墙的一处新设的大门内。

  这些人做得是那样犀利——或者说是训练有素,引得刘韶和陈烈还不是非常适应。不过乐进一众显然也不知道王易在这里搞的花样,所以也极为好奇。

  刘馥和董昭只依稀听王易说过要在吴县县城里搞什么“工场”。当然,这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眨眼就能忘记的。

  王易走在最先,给他们推门而入。他说道:“唔,这里倒也是不错的作坊了。”

  偌大的院落里,最醒目的就是新斫下的成摞成摞的竹子。不过首进的这所院落的主道右侧的区域极为宽阔,而这里的竹子似乎也极多。新斫的竹子翠绿油亮,十分可人。而在那里,还有一处低于平面的矩形池,被精心修整的几十条竹子就在池子里煮着。

  这叫“斩竹漂塘”,乃是制竹制纸前所必须经历的一道较早工序。当然,在道路左侧则有几十只圆形的大箍木桶。那些桶上都用朱砂写着汉字。刘馥董昭等人看去时,只见上面的“彀树皮”、“桑穰”之类的字样,想来是其他用以制纸的原料。而细心者也发现在角落里也有些桶似是写着“渔网”、“樟皮”之类,显然那些东西是怎么不用的。

  王易熟门熟路地给大家介绍道:“右边的都是用来制竹纸的原料,左侧的则是其他材质的纸的原料。”

  众人立即就震惊了,须知此时书还是以竹简丝帛为载体居多,而纸的普及,至少要在公元3、4世纪以后。

  停留在他们印象中的,只有那种质地粗糙,为素庸清新淡雅的儒子所不喜的“蔡侯纸”。

  大家看到王易从怀里的竹筒里又取出了一卷帛书,然后将其交给乐进,不由带着疑惑而争相聚拢过来。

  然而那帛书并非什么器械构造的图纸,而是这所四进民宅的平面图。

  王易笑道:“制纸成书乃是大事业,具体的流程,我已经在让住在这里的儒子着手,以期能尽快编写成策。不过你们也不要小瞧这手工工场的布局,这可也是学问哩。”

  刘馥走到人群之外,指着那池塘问:“主公,这池子煮着竹子,是为何用?”

  王易微微一笑:“这不过是沤制材料的一道环节罢了。你们且随我来。”说着,便领大家入了门。

  这下便来到了大堂。然而这里高高筑起了一间烘焙室,四周雾气氤氲,显然里面也在沤煮材料。

  “这是……”董昭和众人一样,一头雾水。

  “煮料足火”

  王易又将这工艺说了一遍,却无更多的解释。

  其实王易对这些东西的印象也并非能达到极为清晰的地步——他虽曾在杭州的宋城参观过制纸的流程,也曾在家乡的博物馆亲眼见识过工作人员还原古代制纸的过程,但他毕竟是走马观花地留下了些间断的、孤立的印象罢了。让他印象最深的,恐怕还是《天工开物》里的描述。

  《天工开物》乃是明末的作品,所记载的制纸的工艺非常多,也比较成熟。王易在穿越回来后,就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