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江田耐插秧
族政权林立,然而全国经济重心并未向南方汉家正朔倾斜。直至隋唐时期,江东地区的经济才有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终于在宋时,有了“扬一益二”之说。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王易不奢望现在能出现“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盛况,他只期盼能达到王建诗中所述的那种景致。

  当今的禾兴有了一千多以后的江南水乡的骨架,但远远缺乏那种风韵。

  “既要将此事点明——唔,本来我也有这个计划——那我们先启程吧,去西北的樟树村。”

  抛去了那刹那的恍然若失,王易的车队又轰隆隆行进起来。

  转眼即至樟树村。如今这所曾经的流民村庄也是焕然一新,屋舍鳞次栉比,简洁而又不失美观大方——其实这里的规制与禾兴并无甚不同。

  在樟树村的外围,新刈了稗草的耕地极为平坦,还有一些幼童在几个更大一些的少年看管下在溪水里抓鱼。健壮的汉子披着王易资助的羽皮大氅,迎着明媚的阳光,站在自家的偏院里梳理种子、整理农具——新一轮的播种即将开始,不过两三个月的时间。

  村民们看见王易前来,纷纷出来拜服请安。王易倒不拘谨,只请他们将村里的工匠叫出来。

  禾兴及周围归附的六村庄都已经建立了类似三老制的基层管理制度,而王易对这个制度进行了相当程度的修改,这使得人员在禾兴和六村庄的流动十分自由,而人员又因自由而流动得十分频繁。在王易的特别授意下,禾兴的工匠会经常到周围的村庄指导手艺,传授技巧。

  满目是绿中带着青黄,平阔的土地令人每个毛孔都分外舒坦。

  溪水堪垂钓,江田耐插秧。

  生气勃勃的江东田园风光敞露于世,一览无遗。

  王易的那些掾属已经在欣喜地议论纷纷了,似乎是很认可这里的成就。

  王易却一盆冷水泼出来:“如此颓败,你们竟已经在洋洋自得了!”

  众人措不及防,惊慌失措,连连向王易鞠躬请示,也不知自己哪里不是。

  王易也不继续责备他们。他伸手一指,道:“你们看,樟树村的耕地都是在坂原之上,所占之地并不特别广阔。而低处大片土地闲置着,就这样白白耗费了,不是十分可惜么。”

  众人万分不解。对农事颇有研究的袁敏道:“可是主公,那些洼地稗草乱生,雨季里又常受豪雨浸灌,根本难以种植啊。”

  “哎……”王易有气无力地叹了口气,他这个生在江南水乡的人对袁敏的这种说法也真是有些无奈了。

  在当今的江东,许多人意识不到洼地的价值,而在地势偏高之处进行农耕活动。这一方面无助于对低洼地域的整治,另一方面也影响了种植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小麦大量种植,而那些对水依附性很强的高产水稻则无用武之地。综合起来的结果,就是影响了产量,也限制住了劳动力。

  “主公何故叹气?”袁敏万分不解。

  王易看了他一眼,道:“你向来说自己喜爱水功,如何面对这广阔的田地,思维却被桎梏住了呢?”

  袁敏面色涨得通红,然而他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