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七月十三吃馄饨
最被王易疏忽的不是他们,而是严葳姐妹俩。

  若非刘馥和董昭的妻子年纪尚轻,既是十分勤劳,能够吃苦,又有些小女儿心性,总是热切地谈论到衣饰的针线活计之类的东西上,否则严葳严蕤姐妹恐怕真要憋闷坏了。

  在禾兴,民风淳朴热情,就仿佛是一家子般。而且王易也没有绝对化地去强调什么礼教。因而无论是孩子,还是老人妇女,胆量都比较大。平日间若有闲暇都是互相走动的。

  王易奔走时,常看见严葳一手拉着妹妹,一手里挽着一个竹篮,一步一颠地沿着凹凸不平的土路走到刘馥或是董昭的家中。她每次前去似乎总有约定,因为刘馥或是董昭的妻子总会早早守候在门口。

  有时王易想及此处,不免为这姐妹俩感到心酸。他觉得有时自己也确实有些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了。

  他自县城匆匆折回,途经精舍,却见那帮自愿追随过来的半大小子们正在辛劳地为他清理屋舍。他这精舍乃是干栏式建筑,建筑下部以竹杆撑起,高高悬空,为的是防蚊虫暑气。整间精舍通体用竹子构造,只在某些承重的部位用了木石。不过既称“精舍”,因此工匠们还是在这屋舍上下足了功夫。雕刻镌画总少不了。

  这翠绿色的精舍就坐落在竹林间,周围一条小溪萦绕。听着空灵的风掠竹叶的声音,王易登上了精舍,眼见着挂在墙岸上的那策自制的日历清晰地写着“七月十三”,王易心中一动,又急急忙忙地爬了下去。

  “师傅,慢些走啊!车马就备在后院里。”半大小子兴奋地叫着。王易答应他们明年就会将他们按年龄分级,然后像童子军那样授课。他们对童子军是极为羡慕的。

  回到禾兴,王易叫人赶紧去准备肉馅,又亲自去指导工匠们去做皮子。

  记得当年在故乡时,每到七月十三,一家人都要团聚在一起吃馄饨。这种风俗缘自何处何时,王易从未去考察过。只是那种亲昵的团圆气氛确实难得。

  折腾了一个多时辰,总算将食材都准备好。王易来到他的坞堡内,在庖厨间亲自分列两口大锅,烧起了高汤。又着王让王良去到后院采些新鲜的葱来,叫王温去湾村讨些虾米。

  常桓闻着渐渐起氲的浓香,惊奇道:“主公要做些什么菜肴?若是寻常菜色,那只管吩咐给厨子,何必亲自来呢?书中不是说‘君子远庖厨’么?”

  王易呵呵一笑,虽然热得满头大汗,操持着汤勺的手却没消停。他嘴里一面又笑道:“你看你,一句话就露了陷。‘君子远庖厨’的本意乃是君子因为不想沾染到生灵的血气,所以不来到庖厨间。这是将仁爱之心由人推及到自然生灵万物。如今我只是烧个汤罢了,又怎会沾染那些砧板上的血气呢?读书不专啊子青,该罚!”

  常桓呵呵笑着挠挠头,想去拿来汤勺替王易烧汤,却被王易拒绝:“要你来烧,这馄饨都该烧化了。”

  于是这厮便站在王易身边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他只觉得这香气如此浓烈,而王易又兴致勃勃地亲自掌勺,必定是不可外传的“私房菜”。

  只是他们奇怪为何这小东西有个“馄饨”的名,只觉是哪处的方言。不过常桓小的时候陪侍在主人身边,走南历北也跑过很多地方,只知其名为“汤饼”,而不知“馄饨”。

  不一会儿皮薄陷小的小馄饨便扑腾扑腾下了锅。氤氲的蒸气充盈着屋室.王易一面又说:“这墙壁四周再开几扇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