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疑惑尚解
��董昭现在已经互称表字了。这两人便说定暗自窥视王易,看他到底有什么行动。

  王易被阿三领入藏书阁,登时眼花缭乱。

  藏书阁十分宽敞,除大堂分列两行座席供宾主讲演外,两侧尽是藏书的屋室。而屋室内书柜鳞次栉比地陈列着,书柜内的竹简飘散着清香,有不少书卷因为是珍本,因而被精心保存在绢帛内。

  那阿三领着王易来到一处尤其宽敞的屋室,道:“公子,到了史部了,请自行查阅吧。有什么事就吩咐小人。”

  王易立即投入了寻书的过程中,也不理他。他渴望找到一些本朝的史料,希望那些东西对他理解“清河之风”能有所帮助。他后世也曾翻阅过《后汉书》,然而桓灵以前的事情他知之甚少,那种几个月就换一个皇帝的混乱年代很容易令人的思维陷入泥潭。

  不过这间屋室内收藏的似乎更多的是前汉的史料,如《汉书》、《太史公书》,却极少本朝的。想来此时未到末世,民间修史志的也不多。不过细心的王易还是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卷《国史事补》,在看到“不肯立帝”四个字后,王易的心中如遭重锤猛击,然后他万分激动地往上搜寻。

  终于,他发现了“清河”二字,接着他对整个事情的脉络有所了解。原来顺帝年间,士族与外戚的斗争十分激烈。而这一时期,东汉王朝的皇帝也着实命短,一个接一个早夭。士族与外戚便围绕立帝问题频繁展开了激烈竞争。以李固为首的士族在几次机遇中,都是要立清河王为帝,但总是被外戚梁冀破坏,当中双方有几次交锋,均以士族落败告终。但直到士族领袖在斗争中惨死,清河国的宗室似乎还总与皇位的争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桓帝登基后,那里仍然出现了谋立废帝的事情。而在清河国的宗室被以篡逆之名翦除后,当初孜孜不倦推举他们上台的士族仍然在这个地方活跃,并且和其他宗室有着密切的联系。

  董昭所谓的“清河之风”,应当主要是讲士人操持朝政,扫除外戚和宦官,恢复操持权柄的良好局面。但也不能因此而对陈逸和周旌那些人放松jing惕,这些人在仅仅几年后就谋立合肥王,想要废掉灵帝。

  当今的糜烂朝政给士林提供的土壤,是能够滋养出根深叶茂的大树的。乍一看,似乎水是不深,但真要涉水过河,就难免有性命之虞。

  据说王芬他们图谋废帝,是打算在灵帝北巡河间旧宅的时候发难,并且还联系了黑山贼相约举事。不巧当时北方突然生出赤气,充盈了整个天空,太史上言:“当有阴谋,不宜北行”,灵帝居然就停止北巡的计划。不久灵帝召王芬进京,王芬畏罪自杀。

  从事情的始末来看,这次行为似乎是孤立事件:开始的时候莫名其妙,失败得也十分可笑。不过王易还是宁愿把它和庞大的士林,以及过往的历史联系起来。毕竟当时参与大事的许攸,襄楷等人都是冀州豫州难得的名士,这些人都是士林中的中坚力量。

  “看来,越到末世,这政治联系也越为错综复杂啊,如果不能理清当中的脉络的话,一不小心,就会到处树敌啊。”

  王易想着想着便惊出一身冷汗。

  这套《国史事补》有好几策,内容还记录了全国各地的一些名士的籍贯和事迹,比较详尽,王易暗忖机会难得,便将那书放在怀里,想把它带走。

  “反正放在角落里,主人应该是不怎么看的。”王易抱着这种心态。

  他垂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