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透镜状矿体
突然出现的变化。

  几个人往前走了大概一百米,修建田间道挖出的边坡上,裸露着灰白色的铝土矿,因为风化作用,质地非常松散。

  按照资料显示,含矿岩系为二叠统梁山组,下方有一层页岩,页岩下面还有一层稳定的磁铁矿层,局部还能见到薄煤层。

  从这处出露点完全验证了这个说法。

  单独一个点,并不能说明什么。

  许信看了一眼,继续往前走。

  视线穿透地面,看到矿层以7度左右的倾角,坡度很缓的斜插向大地。

  视界里,开始出现矿层。

  al2o3品位:60%

  厚度:3.1m

  往前走不到两百米,矿体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al2o3品位:75%

  厚度:37.9m

  又走了三百米,见矿情况急转直下:

  al2o3品位:46%

  厚度:1.1m

  继续走五十米,矿体几乎消失了:

  al2o3品位:15%

  厚度:0.3m

  矿层由薄到厚,再次变薄,直至消失。

  接下来的五百米范围内,再也没有出现铝土矿富集的情况。

  这说明什么?

  这他么根本就不是沉积性矿床,而是透镜状矿体!

  许信有些不确定的问道:“岩突沟大型铝土矿的矿床类型是什么?”

  “沉积性矿床啊,顶板是灰岩,底板是页岩、砂质泥岩,地层很稳定的。”一名技术员理所当然的回答道。

  沉积性矿床这个认识,从十几年前勘查结束之后,一直坚定地支持着大型矿床的论证。

  然而,在许信的眼中,这种睁着眼睛说瞎话的真相,完全展露在了他的眼皮底下。

  当时勘查项目验收,专家组为何屡次三番没有通过?

  专家不是瞎子,他们早已经看出了猫腻了吧?

  可是,沉积性矿床和透镜状矿床差距这么明显,他们是怎么混淆视听,并且最终通过了验收?

  具体的猫腻,在哪里?

  “你们看一下,我们走过来这段路程,总共打了几个钻孔?”许信问道。

  “四个钻孔,中间钻孔间距较小,到这边间距就比较大了。”

  “我在工程布置图上,只看到三个钻孔啊,在哪里遗漏了一个?”

  “不是遗漏,其中三个钻孔是十二年前打的孔,另外一个是去年我们布置的钻孔,目的是为了验证以前见矿孔的数据准确性。”

  “你们打的钻孔不算!”

  许信哼了一声,把工程布置图铺在路面,手指比划了一下钻孔之间的距离。

  “我们所处位置两端两个钻孔之间,间距居然达到了七百米!这不合规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