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当殿的指责
�则天一直没去洛阳,也没外出避暑,但在寒冬来临之际,会去华清宫泡温汤,就在这次武则天去华清宫泡温泉之际,一些大臣提出来,让李显监国理事。理由自然是让代皇帝执掌朝事的皇后娘娘,应该给太子监国理事的机会,皇帝昏睡以前,可是给了非常多的机会让太子李弘监国理事。李弘监国是从九岁开始的,五六年经常监国理事下来,对如何处置朝事已经颇有心得,许多的朝臣都认为,现太子也要给他这样的机会。而李显这次自己也表示了这方面的意思,表示当太子多年,一直没帮自己的父皇和母后处理政事,实不是一个成年太子应该做的,看到自己的母后这么辛苦,每次去请安问候时候都看到她在批阅奏折,心里实是不忍,想替母后分担一下。

  “他们这是又一次的逼宫!”武则天依然勃然大怒,在同时召贺兰敏之与陈易密议此事时候,忍不住当两人的面发怒了。陈易心知肚明怎么一回事,在上次多位政事堂宰相向武则天发难,要武则天主持仪式,将皇位传于太子李显,但那时候李治神奇地“康复”了许多,甚至预期几个月李治可以醒转。但半年多过去了,李治依然昏睡当中,没有好转的迹象,看情况不可能再起来理事了。许多忧心于国事的大臣们肯定忍不住,他们想为皇帝的身后事谋想,当然他们不敢向上次一样直接逼迫武则天主持将皇位传于太子李显,他们只是委婉地向武则天表示了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身为一国之储君的太子,一直没有代为监理国事的经历,这是万万不行的,要是某一天,李治真的驾崩了,那没有处理国事经验的太子,如何能负起皇帝的责任,因此就在了这次在武则天准备前往华清宫泡温汤时候,多位大臣站出来提议让太子监国,李显自己也自请命的事发生。

  武则天并不想给李显这个机会,李弘多次监国,在朝堂上声望很高的教训她可记忆犹新,她希望李显不会处任何朝事,即使是当皇帝后也是如此,那样她可以继续代为理政。她恼怒于群臣的再次“逼宫”,但大臣们的提议却是合情合理的,她甚至找不出理由来反驳,李显的请求也是很合理,很孝义,她除了称赞,没有其他处理办法,最终只能以身体染小恙为由不去华清宫,继续自己处理朝事。不过大臣们的建议并未就此停歇,他们以皇后一人代皇帝处理朝事,任务太过于繁重,理应让太子帮忙代为处理,一些不重要的奏折可以让太子在东宫属官的协助下,代为批阅,最后再交由皇后过目就行了。

  支持让太子涉足处理朝事的大臣很多,可以说政事堂的大部宰相都是不反对的,即使如李敬玄、裴炎这样被武则天倚为亲信的大臣也是如此,武则天有点顶不住压力,被迫同意让李显代为批阅一些奏本,处理一部分朝事。但她对此却是很恼火的,当然法不责众,朝中大部大臣都支持此议,她不能将所有大臣都责怪,因此怒气发泄的对象只能是一个,当然就是太子李显,她自己的儿子。

  李显请求替自己的母后分担政事,以免母亲太累,如此孝义之举自然也不能指责,太子在皇帝身体不好时候,代为处理朝事,也是非常合理的举动,武则天也不能在这方面予以责怪。

  要让李显有教训,让这个一向表现乖巧,但这次有点过分的儿子知难而退,武则天不能自己指责、降罪李显,只能通过其他方式,让朝中大臣站出来,指责李显的许多不是,要是坐实了李显的不是,武则天才可以名正言顺地责罪。

  而指责李显的事武则天就交由贺兰敏之去做了。这件事让陈易去做当然很不合适,如今的陈易虽然在朝中任要职,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但他资历与声望都不够,与李显不是在一个重量级上的;而贺兰敏之就不一样了,作为武家了子嗣和继承人,他身上戴着太多的荣耀和光环,周国公、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