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鏖战京津(上)
然大物。但是,温斯顿·康瓦里斯勋爵并非那种不可一世的人,在开战之前,他仔细研究了上一次的战例,也做足了准备工作。
出征之前,维多利亚女王和詹姆斯·斯图尔特首相为他举办了欢送晚宴。在晚宴上,女王告诉他,除去之前已经赶赴增援的五万人,她已经提请议会批准再从印度调拨八万人统一由温斯顿·康瓦里斯勋爵指挥。十三万人、两百多艘炮舰,三百多艘运兵船组成的大军都将完全听命于他。温斯顿·康瓦里斯勋爵不禁感动地流下了眼泪,他知道,这是自1776年北美独立战争以来英国外派军队规模最大的一次。女王对自己的信任不言而喻。
温斯顿·康瓦里斯勋爵下达的第一道命令是塘沽海面的英军舰队后撤200海里待命,等他的舰队达到指定位置后在安排作战任务。随即,温斯顿·康瓦里斯勋爵进行了一系列部署:首先是“分进合击”,为避免战事胶着于塘沽地区给清政府以调兵的时间,他决定将前期赶到的五万大军分为三路,分别从乐亭、塘沽和河口进攻,一旦登陆成功,其余两路不得恋战,必须迅速向塘沽英军靠拢,这样一来,三支英军部队好比三把尖刀可以撕破清军的防线,会师之后又形成一只拳头,可以更好地巩固塘沽滩头阵地,保证其余的八万英军可以从容登陆,等这十三万人全部登陆成功,胜利的天平就向他倾斜了。更重要的是,“分进”可以迫使清军分头拦截,这样塘沽滩头阵地的压力就会小很多,而“合击”可以保证集中优势兵力。其次是“焦土政策”,为避免上次的悲剧重演,温斯顿·康瓦里斯勋爵决定利用海军炮火彻底击毁大沽炮台、乐亭炮台和河口炮台。最后是“稳扎稳打”,为了避免孤军深入,温斯顿·康瓦里斯勋爵决定“分进合击”,逐片推进,利用清军情报和通讯的落后,逐片区域地攻打和占领,始终保证有坚实可靠的根据地,最后在实现对清国首都的包围。
按照以上部署,七天前,藏匿在远海的英军舰队趁大雾天气发起了进攻并取得了之前提及的战果。
……
张继知道,温斯顿·康瓦里斯勋爵远非菲利浦·汉诺威爵士可比,这一次英军出动了十三万大军,也远非上次的一万五千人可比。上一次的伏击战法很难再次发挥作用,这一次很可能是重兵集团之间的对决。换句话说,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狭路相逢”。但是,事出仓促,变生肘腋,护的部署还没有完成,现在很难制定出什么成功率高的作战方案。
突然,张继的眼睛被沙盘上的一个地方吸引了,这个地方名叫“挂甲台”,是个连小山包都称不上的丘陵,方圆不过一公里,顶部平坦,四周是平缓的坡地,位于廊坊县东南部,护占领区和英军占领区的交界处,是一个突出部,目前还没有被英军占领,而英军不占领它的原因是认为它毫无战略意义。之前,曾国藩和张继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现在不同了,这个突出部三面都是英军占领区,而英军进攻廊坊的两条路都必须经过这里。所以,虽然这里地形并不险峻,却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
于是,张继对曾国藩道:“中堂大人,您请看,此地与当日的大沽炮台有异曲同工之妙,是英军进攻和撤退的必经之路,倘若这里设置成为炮兵阵地,还能叫英军有来无回。”
曾国藩点点头,又摇摇头,道:“道理是没错,只是为防止英军攻下廊坊,咱们的红衣大炮都架设在廊坊县的城墙和关隘上,已经没有火炮可以调拨了。”
张建道:“中堂大人,此地很可能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我的意思是把金陵制造局赶制的二十门克虏伯大炮调到此地来,克虏伯大炮的射程比英军携带的威
出征之前,维多利亚女王和詹姆斯·斯图尔特首相为他举办了欢送晚宴。在晚宴上,女王告诉他,除去之前已经赶赴增援的五万人,她已经提请议会批准再从印度调拨八万人统一由温斯顿·康瓦里斯勋爵指挥。十三万人、两百多艘炮舰,三百多艘运兵船组成的大军都将完全听命于他。温斯顿·康瓦里斯勋爵不禁感动地流下了眼泪,他知道,这是自1776年北美独立战争以来英国外派军队规模最大的一次。女王对自己的信任不言而喻。
温斯顿·康瓦里斯勋爵下达的第一道命令是塘沽海面的英军舰队后撤200海里待命,等他的舰队达到指定位置后在安排作战任务。随即,温斯顿·康瓦里斯勋爵进行了一系列部署:首先是“分进合击”,为避免战事胶着于塘沽地区给清政府以调兵的时间,他决定将前期赶到的五万大军分为三路,分别从乐亭、塘沽和河口进攻,一旦登陆成功,其余两路不得恋战,必须迅速向塘沽英军靠拢,这样一来,三支英军部队好比三把尖刀可以撕破清军的防线,会师之后又形成一只拳头,可以更好地巩固塘沽滩头阵地,保证其余的八万英军可以从容登陆,等这十三万人全部登陆成功,胜利的天平就向他倾斜了。更重要的是,“分进”可以迫使清军分头拦截,这样塘沽滩头阵地的压力就会小很多,而“合击”可以保证集中优势兵力。其次是“焦土政策”,为避免上次的悲剧重演,温斯顿·康瓦里斯勋爵决定利用海军炮火彻底击毁大沽炮台、乐亭炮台和河口炮台。最后是“稳扎稳打”,为了避免孤军深入,温斯顿·康瓦里斯勋爵决定“分进合击”,逐片推进,利用清军情报和通讯的落后,逐片区域地攻打和占领,始终保证有坚实可靠的根据地,最后在实现对清国首都的包围。
按照以上部署,七天前,藏匿在远海的英军舰队趁大雾天气发起了进攻并取得了之前提及的战果。
……
张继知道,温斯顿·康瓦里斯勋爵远非菲利浦·汉诺威爵士可比,这一次英军出动了十三万大军,也远非上次的一万五千人可比。上一次的伏击战法很难再次发挥作用,这一次很可能是重兵集团之间的对决。换句话说,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狭路相逢”。但是,事出仓促,变生肘腋,护的部署还没有完成,现在很难制定出什么成功率高的作战方案。
突然,张继的眼睛被沙盘上的一个地方吸引了,这个地方名叫“挂甲台”,是个连小山包都称不上的丘陵,方圆不过一公里,顶部平坦,四周是平缓的坡地,位于廊坊县东南部,护占领区和英军占领区的交界处,是一个突出部,目前还没有被英军占领,而英军不占领它的原因是认为它毫无战略意义。之前,曾国藩和张继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现在不同了,这个突出部三面都是英军占领区,而英军进攻廊坊的两条路都必须经过这里。所以,虽然这里地形并不险峻,却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
于是,张继对曾国藩道:“中堂大人,您请看,此地与当日的大沽炮台有异曲同工之妙,是英军进攻和撤退的必经之路,倘若这里设置成为炮兵阵地,还能叫英军有来无回。”
曾国藩点点头,又摇摇头,道:“道理是没错,只是为防止英军攻下廊坊,咱们的红衣大炮都架设在廊坊县的城墙和关隘上,已经没有火炮可以调拨了。”
张建道:“中堂大人,此地很可能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我的意思是把金陵制造局赶制的二十门克虏伯大炮调到此地来,克虏伯大炮的射程比英军携带的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