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克绍箕裘(二)
p; 这些规划,沈瑞也与沈琇提过一二。

  沈琇原就有造福一方的心,如今更是干劲十足。

  此时与沈涟说起推广药草种植来也头头是道,显见也是做足了功课的。

  沈涟见他如此干练,也是欢喜,只盼早日能完成沈瑞这番“大计划”。

  两人聊着,不免提及武安县种种,也就免不了提到董双。

  沈瑞给沈涟的书信里自不会详细八卦什么董双经历,只提了一句沈琇已与董双成亲罢了。

  沈涟对于沈琇和董双怎么走到一块的并不知情。

  因沈涟到底是董家亲戚,沈琇便提了提董双的遭遇,又礼貌性的打听了一下董举人一家近况。

  沈涟自不会提淑姐儿,只能道一切尚好。

  心下不由叹息,若是当年董举人还在松江,断不会让寡嫂侄子逼迫侄女至那般境地,只可惜彼时董家已搬去福建,山高水远,又如何顾得上。

  但,若董双没有那番遭遇,如今怕也不会与沈琇这桩姻缘。

  看着沈琇说起董双在守城期间的种种事迹,面上满满是骄傲自豪,沈涟也是发自内心的为他们欢喜。

  不由感叹,冥冥中,自有定数。

  如今,未尝不好。

  *

  在沈涟与赵王府就建医学堂、工程学堂协商时,沈瑞正在卫辉府城准备离开。

  实际上他早该离开了,他是希望能在年前赶到开封府的。

  只是在卫辉府推动清丈田亩比他想象的要麻烦一些。

  因为封地在卫辉府的汝王,称病拒绝见客。

  汝王是宪庙十一子,与益王、衡王、皆德妃张氏所出。益王、衡王年长,早早便出宫就藩,一个在江西,一个在山东。

  汝王年幼,当时被养在周太皇太后宫中,直到弘治十四年就藩卫辉。

  当年曾有流言,说什么孝庙子嗣不丰,周太皇太后宫中养着汝王、泾王、荣王、申王等几位“小皇弟”,就是备万一之用。

  这次太庙司香风波中,此流言再度兴起,但已和汝王没干系了——因这位王爷已近而立之年,仍膝下空虚。

  大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他对于朝廷诸事都显得漠不关心。

  他兄长益王虽在江西,却和宁王没交情,反而有不小的仇怨——宁王为了凸显他地位不同,没少做打压其他宗枝之事,就在不久之前朝廷出台宗藩条例时,宁王上奏说宗枝种种不法事里,还有益王府一桩。

  宁王因这奏报得了朝廷嘉许,并有了“训饬宗枝不法者”的资格,越发变本加厉打压起江西其他宗藩。

  益王早恨得牙根痒痒,也没少与兄弟通信痛骂宁王。

  此番宁府小公子上京,路过卫辉,自少不得拜访汝王,汝王却是直接称病未见的,一个铜板盘缠也没给。

  而汝王的另一位兄长衡王,因在山东,没少与沈瑞打交道。

  初时沈瑞与德王府斗法,衡王其实也掺了一脚。后德王府无声无息没了个济宁郡王,衡王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