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姚老牛儿
�学深厚。
想到家学,姚鼎又笑问道:“延庆,你父亲是何人?”
“家父名讳大器,李氏族人。”
听说是李大器的儿子,姚鼎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啪!’一合书本,拔脚便走,走到门口才冷冷道:“你去学房读书!”
李延庆莫名其妙,难道自己父亲得罪过他?第一天见面给自己摆脸色,他心也不高兴了,冷着脸大步走进了隔壁的学房。
姚鼎望着他的背影,鼻子冷冷哼了一声。
学房基本都是八岁到十岁的学子,大约有三四十人,房间很宽大,并不显得拥挤。
此时师父正在教小学房的学子读书,学房的学子则在写字默经,虽然学房里很安静,但学子们的小动作却不少,扮鬼脸的、写纸条的、拳头的、斗草斗蛐蛐的,真正定心写字的学子只有极少数。
这也难怪,一节课是一个午,这些天性好动的男孩子怎么可能憋得住。
李延庆走进房间,只见李二拼命向他招手,指着旁边的一个空位子。
李延庆走到空位坐下,无数双眼睛向他望来,‘哈!又来个李村的白痴。’不知是谁怪叫一声,顿时哄堂大笑。
在这时,门外面传来重重一声咳嗽,学房内顿时鸦雀无声,每个孩子都开始装模作样写字。
只见他们的老师父迈着方步走了进来,手拎着个布包,他直接走到李延庆面前,把布包往他桌一放,“你的东西都在里面,百家姓、千字小学房里已经学过了,现在正在教《论语》的公冶长篇,虽然你已经会了,但还是按我的规矩来,今天默公冶长篇一百遍,字迹有涂改、不端正加倍,明天午交来。”
说完,姚鼎抡起竹鞭向旁边一个学子抽去,刚才是他怪叫一声,引发哄堂大笑。
狠狠抽了几鞭,姚鼎又回头怒视众学子,“我若再听见有喧哗,今晚谁也别回去了。”
学子们噤若寒蝉,没有一个人再敢抬头,姚鼎转身去了隔壁,刚才被抽打的学子恶狠狠地在一张空纸画了一头牛,牛身插了一把血淋淋的长剑。
李延庆打开了他的书包,取出了里面的笔墨纸砚和一本薄薄的《论语》,昨天杨大管家已经替他交了十贯钱,这是他以后五年的课本和学具费用,但十贯钱显然不够,不过既然是官办学堂,不足部分的由县里承担。
小学堂要读五到七年,然后各家看孩子学业情况再考虑前程,实在不是读书的料回家务农,家境富裕,又不需要那点劳力的则花钱去县学读书。
如果家境贫寒又学业有成,便可参加县学考试,考了能进县学读书,每天有一升四合米的县例补贴,也算是大宋的廪膳生员了。
当然,宋朝并没有廪膳生员,各州各县财政全部缴,个个穷得叮当响,也没有钱粮补贴生员,只是因为汤阴是产粮大县,多少有一点余粮,加学风浓厚,才可能给贫寒学子一点补助,这种助学之事朝廷也不会反对,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不过现在还不用考虑那么久远的事,李延庆见走道有一小桶清水,便前用木勺子给砚台里舀了点水,坐下慢慢研墨。
这时,李二写了张纸条丢在他桌,只见面写着,‘当心贵天王的下马威。’
李延庆不
想到家学,姚鼎又笑问道:“延庆,你父亲是何人?”
“家父名讳大器,李氏族人。”
听说是李大器的儿子,姚鼎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啪!’一合书本,拔脚便走,走到门口才冷冷道:“你去学房读书!”
李延庆莫名其妙,难道自己父亲得罪过他?第一天见面给自己摆脸色,他心也不高兴了,冷着脸大步走进了隔壁的学房。
姚鼎望着他的背影,鼻子冷冷哼了一声。
学房基本都是八岁到十岁的学子,大约有三四十人,房间很宽大,并不显得拥挤。
此时师父正在教小学房的学子读书,学房的学子则在写字默经,虽然学房里很安静,但学子们的小动作却不少,扮鬼脸的、写纸条的、拳头的、斗草斗蛐蛐的,真正定心写字的学子只有极少数。
这也难怪,一节课是一个午,这些天性好动的男孩子怎么可能憋得住。
李延庆走进房间,只见李二拼命向他招手,指着旁边的一个空位子。
李延庆走到空位坐下,无数双眼睛向他望来,‘哈!又来个李村的白痴。’不知是谁怪叫一声,顿时哄堂大笑。
在这时,门外面传来重重一声咳嗽,学房内顿时鸦雀无声,每个孩子都开始装模作样写字。
只见他们的老师父迈着方步走了进来,手拎着个布包,他直接走到李延庆面前,把布包往他桌一放,“你的东西都在里面,百家姓、千字小学房里已经学过了,现在正在教《论语》的公冶长篇,虽然你已经会了,但还是按我的规矩来,今天默公冶长篇一百遍,字迹有涂改、不端正加倍,明天午交来。”
说完,姚鼎抡起竹鞭向旁边一个学子抽去,刚才是他怪叫一声,引发哄堂大笑。
狠狠抽了几鞭,姚鼎又回头怒视众学子,“我若再听见有喧哗,今晚谁也别回去了。”
学子们噤若寒蝉,没有一个人再敢抬头,姚鼎转身去了隔壁,刚才被抽打的学子恶狠狠地在一张空纸画了一头牛,牛身插了一把血淋淋的长剑。
李延庆打开了他的书包,取出了里面的笔墨纸砚和一本薄薄的《论语》,昨天杨大管家已经替他交了十贯钱,这是他以后五年的课本和学具费用,但十贯钱显然不够,不过既然是官办学堂,不足部分的由县里承担。
小学堂要读五到七年,然后各家看孩子学业情况再考虑前程,实在不是读书的料回家务农,家境富裕,又不需要那点劳力的则花钱去县学读书。
如果家境贫寒又学业有成,便可参加县学考试,考了能进县学读书,每天有一升四合米的县例补贴,也算是大宋的廪膳生员了。
当然,宋朝并没有廪膳生员,各州各县财政全部缴,个个穷得叮当响,也没有钱粮补贴生员,只是因为汤阴是产粮大县,多少有一点余粮,加学风浓厚,才可能给贫寒学子一点补助,这种助学之事朝廷也不会反对,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不过现在还不用考虑那么久远的事,李延庆见走道有一小桶清水,便前用木勺子给砚台里舀了点水,坐下慢慢研墨。
这时,李二写了张纸条丢在他桌,只见面写着,‘当心贵天王的下马威。’
李延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