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妓女生涯第10部分阅读
��子文学》,两位主编热情接待了我,答应研究研究再说。
从此,我数次奔走《女子文学》编辑部,他们时而答复连载,时而计划增刊,后又赶上精减刊物,《女子文学》存亡未卜,一拖就是半年多,最后也给…枪毙…了。
我又背上稿子去北京、天津等地找关系,托门子,请客送礼,四处攻关。
记得一次我在本市买了几轴字画,又拉上那些关系们到省城撮了一顿,一算帐,271元,那时可是天文数字。钱不够,一位朋友替我把工作证押上。第二天我又专程去省城送欠款,才把朋友的工作证赎出来。
历经辗转,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终于与我们达成了出版意向。
小说署名风波:
当出版有了眉目时,我开始向有关部门咨询小说的署名问题。这些文艺界领导,有的看过康素珍资料,有的听我说过康稿情况和编辑程度,都做了口头或书面答复,认为自传署三人名字可以,以她的素材改编小说就不同了,应属再创作,只消在前言或后记写明她的贡献,出版后给她一定报酬就行了。
我仍不放心,又去省版权处查找有关文件,该处送我一本1985年印发的《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实施细则》,其中第十条原文如下:…
民间文学艺术和其它民间传统作品发表时,整理者在前言或后记中说明主要素材提供者,并向其支付报酬,支付总额为整理者所得的30%…40%…
我将这个意见告诉了康素珍。
康素珍想不通,便去找政协反映问题。
领导对此事非常重视。经协调,1987年12月1日在政协、宣传部领导主持下,我们三人达成一份协议,决定所有作品均署名:康素珍记述,我和合作者编著。
这场为时不长的分歧到此应该冰消瓦解了,万没想到,它像一根导火索,引爆了一连串明枪暗弹。
新闻媒体的恶性炒作:
1988年初,省报一个记者来辛集采访康素珍。不久,《四川日报》发表了该记者的《风尘女子写风尘》,《建设日报》发表了《半百老太挥椽笔,土坯房里写风尘》,《文汇报》发表了《饱尝地狱苦,化作风尘泪》……这些爆炸性新闻顿时轰动了全国,都是写康素珍如何艰苦著书,只字没有提到我与合作者的创作。当时,我们安心著书,没有理会媒体的炒作。
各地给康素珍的来信如雪片纷飞,颂扬的,诉苦的,求偶的,认亲的,寄钱的,索款的,半年之中,康素珍便收到了一百多封来信,她成了全国妇孺皆知的名人,开始飘飘然起来。向接踵而来的记者大谈我们的署名之争,俨然成了一个上当受骗的可怜人。
据康素珍事后说,当时辛集市的…红眼病者…给她吹风点火,说领导主持签订的那份署名合同是康的…第二张卖身契…,康素珍对我们更加耿耿于怀。
不久,天津《今晚报》两个记者通过乡政府找到康素珍,说要给她写纪实文学,还要在《今是报》连载她的作品,康好不激动,与他们谈了半天。
这天下午,康素珍领着两个记者来我家,二人要求连载我们的稿子,稿费从优,连载后仍可出书。我说:…对不起,我们整理的稿子已交出版社,近期即将出版…他们追问是哪家出版社,因出版社事先有约,让我们三人暂且保密,我未作答。
从此,我数次奔走《女子文学》编辑部,他们时而答复连载,时而计划增刊,后又赶上精减刊物,《女子文学》存亡未卜,一拖就是半年多,最后也给…枪毙…了。
我又背上稿子去北京、天津等地找关系,托门子,请客送礼,四处攻关。
记得一次我在本市买了几轴字画,又拉上那些关系们到省城撮了一顿,一算帐,271元,那时可是天文数字。钱不够,一位朋友替我把工作证押上。第二天我又专程去省城送欠款,才把朋友的工作证赎出来。
历经辗转,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终于与我们达成了出版意向。
小说署名风波:
当出版有了眉目时,我开始向有关部门咨询小说的署名问题。这些文艺界领导,有的看过康素珍资料,有的听我说过康稿情况和编辑程度,都做了口头或书面答复,认为自传署三人名字可以,以她的素材改编小说就不同了,应属再创作,只消在前言或后记写明她的贡献,出版后给她一定报酬就行了。
我仍不放心,又去省版权处查找有关文件,该处送我一本1985年印发的《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实施细则》,其中第十条原文如下:…
民间文学艺术和其它民间传统作品发表时,整理者在前言或后记中说明主要素材提供者,并向其支付报酬,支付总额为整理者所得的30%…40%…
我将这个意见告诉了康素珍。
康素珍想不通,便去找政协反映问题。
领导对此事非常重视。经协调,1987年12月1日在政协、宣传部领导主持下,我们三人达成一份协议,决定所有作品均署名:康素珍记述,我和合作者编著。
这场为时不长的分歧到此应该冰消瓦解了,万没想到,它像一根导火索,引爆了一连串明枪暗弹。
新闻媒体的恶性炒作:
1988年初,省报一个记者来辛集采访康素珍。不久,《四川日报》发表了该记者的《风尘女子写风尘》,《建设日报》发表了《半百老太挥椽笔,土坯房里写风尘》,《文汇报》发表了《饱尝地狱苦,化作风尘泪》……这些爆炸性新闻顿时轰动了全国,都是写康素珍如何艰苦著书,只字没有提到我与合作者的创作。当时,我们安心著书,没有理会媒体的炒作。
各地给康素珍的来信如雪片纷飞,颂扬的,诉苦的,求偶的,认亲的,寄钱的,索款的,半年之中,康素珍便收到了一百多封来信,她成了全国妇孺皆知的名人,开始飘飘然起来。向接踵而来的记者大谈我们的署名之争,俨然成了一个上当受骗的可怜人。
据康素珍事后说,当时辛集市的…红眼病者…给她吹风点火,说领导主持签订的那份署名合同是康的…第二张卖身契…,康素珍对我们更加耿耿于怀。
不久,天津《今晚报》两个记者通过乡政府找到康素珍,说要给她写纪实文学,还要在《今是报》连载她的作品,康好不激动,与他们谈了半天。
这天下午,康素珍领着两个记者来我家,二人要求连载我们的稿子,稿费从优,连载后仍可出书。我说:…对不起,我们整理的稿子已交出版社,近期即将出版…他们追问是哪家出版社,因出版社事先有约,让我们三人暂且保密,我未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