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御史言官
�不寒而栗啊。

  在吏部的通力配合下,这场廉政风暴,终于实实在在的刮起来了,无数官员应声落马,其中不乏显赫一时的高官。

  大明朝有一特点,就是不论面对何种情形,强硬派永远占据舆论的主导哪怕是主力覆没、重臣纪绝、皇帝被俘,也不会有投降派得逞的那一天。这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帝国烙下的先天性格

  他用年轻有冲劲,也棱角十足的新晋官员充当御史言官。这些御史、给事中们虽然官位低微,但皇帝赋予他们的权力极大,命他们监察百官,弹劾不法,为此可以风闻言事,甚至能够封驳圣旨。也就是说,上至皇帝,下至百官,没有他们不能管的。

  这套监察制度设立之后,对打击贪赃枉法、保持官员的廉洁,维护朝廷的正义,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这群硬骨头言官面前,即使是皇帝也要退避三舍,哪怕是辅,也招架不住他们前赴后继的群起而攻,只能黯然下野。

  也正是因为一代代言官们不畏强权、舍生取义的表现,牢牢树立了他们正义光辉的形象,使他们成为全社佘膜拜的对象,继而获得了舆论的主导权,或者说是霸权一十他们的看法才是正义的,与他们对立的都是奸佞。

  这一主导权有一鲜明特点,便是对待、外敌内贼的强硬态度,不管敌我双方实力如何,一定要战斗到底,任何妥协都会被视为有失朝廷体统的软弱行为,将遭到全体言官的弹劾。

  个中原因,除了言官们年轻气盛,满怀天朝上国、唯我独尊的自豪感之外,还因为在总结前宋耻辱亡国原因时,本朝人普遍认为,宋朝的主和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澶渊之盟便开始一而再、再而三的软弱妥协,终于把敌人越养越强,自己则越来越弱,最终被异族灭亡。

  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本朝的官员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哪怕剔人把皇帝押到城下,都丝毫不作妥协,而是直接宣布皇帝过期作废,恨不得拿炮将其轰死。

  御史言官是大明的刀枪,直到明朝后期的言官们才堕落了,马文升是一个好官,所以他能带好都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