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房县终破 (不行了,先歇会,等会再写第四更!)
破的悲壮,无人肯信杨明的承诺,于是一批又一批悍不畏死地向朝廷将士发起自杀式冲锋。
近三千百姓倒在血泊里,白雪落下,很快遮盖了满地的尸首,还有他们一生的悲苦。
“手无寸铁者,朝廷秋毫不犯父老乡亲们,相信我,放下兵器就有活路”
作为督战队的唐四几乎快给百姓们跪下了。
终于,一名胆小的百姓浑身哆嗦,颤抖的双手试探着放下了兵器,无声地向朝廷将士走了两步。
朝廷将士果然没有杀他。
有了第一个人,自然就有第二个,第三个
最后,房县全城百姓和反军皆降。
成化六年冬月初五,这一年初雪的日子,朝廷收复房县。
“臣奉旨平房县之乱,率十七万控弦王师三征房县”
上好的湖州狼毫停在纸上,良久不见动弹,一滴浓浓的黑墨终于不耐烦地滴落纸上,洁白的纸张瞬间浸染出一大团墨渍明朝。
杨明搁下笔,烦躁地将刚写了一句话的奏疏揉成一团扔远。
来到这个世上写过不少奏疏,由于跟皇帝的关系太深厚,有时候禀奏事情甚至连正规的奏疏都懒得写,就一张纸条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递进宫里。
然而今日这份战后奏疏,杨明却委实落不下笔。
他不知道该怎么写,更不知道这次平乱之战自己到底算是有功还是有罪,他只觉得自己造了孽,造了大孽,三千多百姓的性命成了奏疏上一个不起眼的数字,数字后面还给这些百姓安上了一个名头“乱民”。
这就合情合理了,但凡是“乱民”,杀多少都是应该的,皇帝只会夸他平乱有功,连向来嘴臭的御史言官们也不会有任何责怪,对这些既得利益者来说,任何想要夺去他们利益的人,都是不共戴天的仇人。
杨明也是既得利益者,有人造朱见深的反,所以杨明对剿灭造反没有二话,并且不遗余力,哪怕后世的史书给他冠上一个“血腥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之类的名号他亦无怨无悔。
然而他镇压的对象里,绝对没有手无寸铁的百姓。
房县城破时的一幕幕仍在他脑海里反复浮现,城内不论妇孺,小孩还是老人,敢拿起兵器对抗官兵者一律被当场斩杀,毫不留情,那些哭喊嘶吼的声音至今仍在他耳畔萦绕。
太惨烈了,杀反军和杀百姓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同样的鲜血喷涌,同样的头颅乱飞,杨明真不明白,面对那些衣着褴褛凄苦无依的百姓,朝廷将士们是怎么有勇气将刀剑劈砍在他们身上的,“人性”这两个字难道在军营里已灭绝了么
近三千百姓倒在血泊里,白雪落下,很快遮盖了满地的尸首,还有他们一生的悲苦。
“手无寸铁者,朝廷秋毫不犯父老乡亲们,相信我,放下兵器就有活路”
作为督战队的唐四几乎快给百姓们跪下了。
终于,一名胆小的百姓浑身哆嗦,颤抖的双手试探着放下了兵器,无声地向朝廷将士走了两步。
朝廷将士果然没有杀他。
有了第一个人,自然就有第二个,第三个
最后,房县全城百姓和反军皆降。
成化六年冬月初五,这一年初雪的日子,朝廷收复房县。
“臣奉旨平房县之乱,率十七万控弦王师三征房县”
上好的湖州狼毫停在纸上,良久不见动弹,一滴浓浓的黑墨终于不耐烦地滴落纸上,洁白的纸张瞬间浸染出一大团墨渍明朝。
杨明搁下笔,烦躁地将刚写了一句话的奏疏揉成一团扔远。
来到这个世上写过不少奏疏,由于跟皇帝的关系太深厚,有时候禀奏事情甚至连正规的奏疏都懒得写,就一张纸条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递进宫里。
然而今日这份战后奏疏,杨明却委实落不下笔。
他不知道该怎么写,更不知道这次平乱之战自己到底算是有功还是有罪,他只觉得自己造了孽,造了大孽,三千多百姓的性命成了奏疏上一个不起眼的数字,数字后面还给这些百姓安上了一个名头“乱民”。
这就合情合理了,但凡是“乱民”,杀多少都是应该的,皇帝只会夸他平乱有功,连向来嘴臭的御史言官们也不会有任何责怪,对这些既得利益者来说,任何想要夺去他们利益的人,都是不共戴天的仇人。
杨明也是既得利益者,有人造朱见深的反,所以杨明对剿灭造反没有二话,并且不遗余力,哪怕后世的史书给他冠上一个“血腥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之类的名号他亦无怨无悔。
然而他镇压的对象里,绝对没有手无寸铁的百姓。
房县城破时的一幕幕仍在他脑海里反复浮现,城内不论妇孺,小孩还是老人,敢拿起兵器对抗官兵者一律被当场斩杀,毫不留情,那些哭喊嘶吼的声音至今仍在他耳畔萦绕。
太惨烈了,杀反军和杀百姓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同样的鲜血喷涌,同样的头颅乱飞,杨明真不明白,面对那些衣着褴褛凄苦无依的百姓,朝廷将士们是怎么有勇气将刀剑劈砍在他们身上的,“人性”这两个字难道在军营里已灭绝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