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研究的重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史规律的理论提升和历史经验的理论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的系统化学说。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离不开对中国现代经济史尤其是中国当代经济史的研究。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虽然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基于现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实践,但是归根结底来说,它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文明基因,是中国文化的历史积淀在当代思想理论体系中的表现,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在“5·17讲话”中,习近平提出了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任务,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构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的特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构可以充分利用三个方面的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习近平明确指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其主体内容无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国外经济学的积极成分也会成为其有益的滋养,同时也不能忽视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文明基因研究应该成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很多有关中国的重大问题,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范围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内思考,或者引进中国文明这样一个视角去看问题的话,可能就迎刃而解了。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也就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就没法建构。我们也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最基本的假设。邓小平把这个假设提出来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从思想层面提出了问题。通过政治动员,发动思想解放运动,也形成了基本共识,并成为中国人民的一致行动,但是还没有得到理论层面的逻辑论证。当然了,也有很多学者试图从理论层面说明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在理论的框架内达成一致意见。传统政治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都认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不能结合的,认为要么就是社会主义,要么就是市场经济。可是中国的实践证明,这个结合取得了成功,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崭新理论的指导下,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铁的事实面前,任何人都无法再说中国没有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二者结合的成功上。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个命题的真理性。可是这个命题真理性的逻辑证明似乎还是个世界性的经济学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就是要从理论逻辑上解决这个难题。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就是要在思维方式上超越传统政治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将问题置于中国文化的视野中进行思考。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可以从思维的整体性上化解这个矛盾。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和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非此即彼,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是亦此亦彼的,就是承认一个事物既是这样又是那样。所以很多事情放在中华文明的范围之内去思考,就会得出与西方文明思维方式不同的结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确实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在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中,这两种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