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价值传统的现代转型
  三、中国价值传统的现代转型

  在价值革命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关键性环节,那就是价值传统的衰落、破坏、瓦解。这个过程首先从价值分裂开始。到中国近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出现了传统价值的分裂,而价值分裂正是现代转型的开始。

  中国传统价值的分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道和器的分离。道决定器,器支撑了道,这两者不可分。到了近代,我们敌不过西方的坚船利炮,我们对自己的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怀疑。我们首先怀疑的是我们的器。中国的仁义道德没有问题,我们传统的道没有问题,但是器不行。所以我们提出用中道西器,这样道和器就分裂了。这个分裂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用西方的火枪火炮,但是我们的老祖宗不能忘,中国的道统不能丢,仁义道德不能丢,孔夫子不能丢,皇帝也不能丢。

  第二个是体和用的分离。既然我们的器不行,也就是我们的“用”不行。尽管一次次战败,但是我们仍然坚信我们的“道”没有问题,我们的“体”没有问题,有问题的只是“用”。所以就出现了“中体西用”。这也是价值分裂,是体用的分裂。体用分裂的意义就在于使“用”得到了解放。

  第三个是义利的颠覆。我们从来讲义在先利在后,利不能压制我们的义。在我们中国思想史上只有极个别的阶段是利在先义在后,比如说法家思想是利在先义在后,为了利可以牺牲义。而在近代,这种义利观也发生了分裂和颠覆,人们可以放开地谈利而不受传统道德的约束,可以言利,可以谋利,言利和谋利不再是不光的事。

  第四个是本末倒置。比如说产业,传统上是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但到了近代我们的农本不灵了,尽管gdp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但其内容主要是农产品。粮食蔬菜敌不过西方的火枪火炮,农业敌不过人家的机器和商业。西方靠工商业兴起,我们仅靠农业已经不灵了,所以本末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商战论,所以出现了洋务运动。

  传统价值的彻底消解是在“五四”时期。到这时,我们已经被人家打得头破血流,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庚子赔款,败到不能再败。这使得我们对传统价值的自信彻底没有了。

  “五四”时期我国的思想界是什么状况?鲁迅有一段话说得极为透彻,他说:“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六)》)。其他一些新派学者的思想状况与鲁迅也很类似,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破坏旧传统的坚决态度,最极端的时候还出现了“全盘西化”乃至“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说法。

  但是,只有破坏是不够的,破坏之后还需要重建,就是在吸西方现代性基础上的重建。在这个重建过程中,中国人自己也产生了自己的“主义”。比如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很好的主义,但是孙中山去世之后蒋介石接续了三民主义,将其儒家化了,他用更传统的儒家思想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所以他是倒退了。蒋介石也是一个思想家,他也讲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他有一本著作叫《科学的学庸》,说一切现代的东西在《大学》和《中庸》时代就有,他认为我们的《大学》和《中庸》包含了现代思想。但是在革命时代,中庸路线是行不通的,怎么办呢?那就是彻底革命,我们需要一个彻底革命的“主义”。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就给我们送来了彻底革命的“主义”,这就是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