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价值传统的基本内涵
�种历史背景下,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所谓“克己”就是克服个人的私欲,利欲、权欲,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仁在其中,“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宋明理学实现了仁的“形上学”飞跃。他们首先把仁与天地自然连接起来。张载曾说,“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提出以天地为父母,要“体天地而仁民爱物”(王夫之,《张子正蒙注》)。这种仁,既是对同类的仁爱,也是对天地万物的仁爱。宋儒还进一步将“仁”与“理”连接起来。程颐曾说:“医家以不认痛痒谓之不仁,人以不知觉不认义理为不仁”(《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爱。恕则仁之施,爱则仁之用”(《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
价值指引人民,价值指引中国。一方面,中华民族经数千年来反复磨砺,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价值传统,另一方面,这一价值传统指引中华民族不断进化和发展,形成独特的民族性格,它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形成独特的文化基因。
价值指引人民,价值指引中国。一方面,中华民族经数千年来反复磨砺,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价值传统,另一方面,这一价值传统指引中华民族不断进化和发展,形成独特的民族性格,它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形成独特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