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873年的“第二版跋”对政治经济学方法
�制;第三篇,资产阶级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第四篇,生产的国际关系;第五篇,世界市场和危机。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是按照“六册结构计划”写的。这一结构计划的纲要就是:第1册《资本》,第2册《土地所有制》,第3册《雇佣劳动》,第4册《国家》,第5册《对外贸易》,第6册《世界市场》。其中,第1册《资本》分作四篇:第一篇《资本一般》,第二篇《竞争与许多资本》,第三篇《信用》,第四篇《股份资本》。再进一步,《资本一般》又分为“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总过程的统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结构的两次调整以及相应地写作出的这两部手稿说明,《导言》提出了“第二条道路”的方法论问题,在对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实际叙述中,还有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在叙述过程中,还会有新的研究过程出现,时常有叙述和研究并列和交叉的过程。叙述过程有研究,研究推动了叙述的完善。在提出“五篇结构计划”时,马克思的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还没有最后完成;在发现和创立了完整的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之后,不仅叙述过程有了变化,而且经济学体系结构也有了重大调整,形成了“六册结构计划”。在对“六册结构计划”的叙述中,马克思进一步研究了生产价格理论和地租理论,使马克思在经济学理论及其体系结构上又发生了重要变化,最终形成了《资本论》“四卷结构”。
“六册结构计划”对“五篇结构计划”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原来五篇中的第二篇,分解为《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三册。原来第一篇关于生产一般的内容,放在《资本》册的开头作为概要叙述,不再独立成篇。马克思“六册结构计划”的演进表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一个包括国家对外经济关系,即国际经济关系的结构;同时也是一个包括国家内部经济关系的结构。马克思在19世纪60年代就提出国家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当时对于国家的经济职能的研究,大家都还停留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思维之中。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看不见的手”时,第一次工业革命还只初见端倪,斯密的理念显然是超前的,因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是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步的。到18世纪70年代《国富论》发表时,工场手工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时他提出了国家“守夜人”的问题。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认为政府有三个职能:第一,防止一个国家遭受另外一个国家的侵略,建立国防;第二,保护私人财产遭掠夺,要维持社会安全和秩序;第三,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这些形成了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信条”。后来,这个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失灵了,当时李嘉图说资本主义不可能爆发经济危机,但在他去世后不到2年,1825年经济危机就无情地爆发了!西方主流经济学没有人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提出质疑。马克思提出来了,马克思要研究在这个时期提出的经济危机理论,要研究国家的经济作用和经济职能问题。从1825年经济危机爆发起,过了111年,凯恩斯才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学的“信条”做了抨击,提出了国家应该对经济进行干预的问题,即他所说的“国家总揽”的问题。所谓“凯恩斯革命”,就在于对市场完全能解决总供给和总需求的问题提出的质疑。凯恩斯在1936年提出的问题,马克思在1857年就已经纳入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围了。
《国家》这一册主要研究和叙述什么?马克思在写于1857年的《巴师夏和凯里》的短篇手稿中做了说明。当时,分别以巴师夏和凯里为代表的两大主流经济思想流派迎合了法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不同的经济政策,包括国家�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是按照“六册结构计划”写的。这一结构计划的纲要就是:第1册《资本》,第2册《土地所有制》,第3册《雇佣劳动》,第4册《国家》,第5册《对外贸易》,第6册《世界市场》。其中,第1册《资本》分作四篇:第一篇《资本一般》,第二篇《竞争与许多资本》,第三篇《信用》,第四篇《股份资本》。再进一步,《资本一般》又分为“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总过程的统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结构的两次调整以及相应地写作出的这两部手稿说明,《导言》提出了“第二条道路”的方法论问题,在对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实际叙述中,还有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在叙述过程中,还会有新的研究过程出现,时常有叙述和研究并列和交叉的过程。叙述过程有研究,研究推动了叙述的完善。在提出“五篇结构计划”时,马克思的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还没有最后完成;在发现和创立了完整的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之后,不仅叙述过程有了变化,而且经济学体系结构也有了重大调整,形成了“六册结构计划”。在对“六册结构计划”的叙述中,马克思进一步研究了生产价格理论和地租理论,使马克思在经济学理论及其体系结构上又发生了重要变化,最终形成了《资本论》“四卷结构”。
“六册结构计划”对“五篇结构计划”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原来五篇中的第二篇,分解为《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三册。原来第一篇关于生产一般的内容,放在《资本》册的开头作为概要叙述,不再独立成篇。马克思“六册结构计划”的演进表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一个包括国家对外经济关系,即国际经济关系的结构;同时也是一个包括国家内部经济关系的结构。马克思在19世纪60年代就提出国家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当时对于国家的经济职能的研究,大家都还停留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思维之中。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看不见的手”时,第一次工业革命还只初见端倪,斯密的理念显然是超前的,因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是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步的。到18世纪70年代《国富论》发表时,工场手工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时他提出了国家“守夜人”的问题。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认为政府有三个职能:第一,防止一个国家遭受另外一个国家的侵略,建立国防;第二,保护私人财产遭掠夺,要维持社会安全和秩序;第三,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这些形成了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信条”。后来,这个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失灵了,当时李嘉图说资本主义不可能爆发经济危机,但在他去世后不到2年,1825年经济危机就无情地爆发了!西方主流经济学没有人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提出质疑。马克思提出来了,马克思要研究在这个时期提出的经济危机理论,要研究国家的经济作用和经济职能问题。从1825年经济危机爆发起,过了111年,凯恩斯才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学的“信条”做了抨击,提出了国家应该对经济进行干预的问题,即他所说的“国家总揽”的问题。所谓“凯恩斯革命”,就在于对市场完全能解决总供给和总需求的问题提出的质疑。凯恩斯在1936年提出的问题,马克思在1857年就已经纳入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围了。
《国家》这一册主要研究和叙述什么?马克思在写于1857年的《巴师夏和凯里》的短篇手稿中做了说明。当时,分别以巴师夏和凯里为代表的两大主流经济思想流派迎合了法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不同的经济政策,包括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