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节
�对台下喜好新剧的学生们来说,显然意义非凡,短短一幕,却犹如吃了珍馐美食。

  要不是不礼貌,好多人都想立刻长篇大论抒发自己的看法了。原来写意也可以和白话剧融合得这样好,如此剧目,非要新旧兼通,深解华夏传统文化之人才排得出吧!

  幕落之后,今日的正餐是《绝色》,它又展现给了在场观众另一个风格的新剧。讲述华夏土地上的故事,又把写实一点做到了极致,有着浓郁的京城风味。

  转台令换场变得方便。

  清脆铃声放鸽天,一瞬间,从沪上的弄堂,人们来到了古都京城的胡同。

  因为首演台下坐的都是对新剧多少有些了解的学生、教师,甚至维克多这样的海外专家,他们看《绝色》目光又不一样了,但是,欣赏程度绝不少于京城演出!

  比方才独幕剧更要细致的布景与道具,令学生们实在按捺不住了。

  “这就是京城报纸上所说,能够把物性体现出来的布景吧?竟然真能做到这个地步!”

  “真是不敢相信这些都是假的……”

  戏剧是无法单凭文字去表述的,在报纸上看到,和想象的,与亲眼看到的都不尽相同,只有真的在台下观看,才能感受到那种真实的震撼。

  有的学生并未去过京城,却能从这一方舞台,感受到布景师心提炼元素组成的京城!

  随着表演继续,他们再看这些来自京城的同学,那真实自然的演技,就更是惊叹了。

  如今沪上许多知名的新剧演员,倚靠模仿西洋电影中的角色演出,但那终究是西洋人,他们的习惯和华夏人根本不同。

  那种模仿出来的演技,总让人有一丝违和感,能感觉到这是戏。

  但没办法,这时候,谁也不知道“华夏新剧”到底怎么演才最好。

  而春雷剧社的学生,是被纪霜雨耳提面命,手把手指导过的,他们的演技也许还未妙绝伦,在维克多眼里甚至还有很多破绽。

  可是,刻苦训练展现出来的,绝对是十分自然而适合华夏人的表演方式!

  “原来可以这样演啊……”

  “还可以借用道具动作,演出这样的效果?”

  同行看演出和单纯观众看演出就是不一样,大家在欣赏之余,时时有种恍然大悟,学到什么的感觉,也更能注意到细节,包括道具、灯光等对剧情的烘托、暗喻。

  越看越觉得,不行,还得再看一遍!

  维克多观看需要借助翻译,但不妨碍他理解其他部分。和前些日子观看沪上新剧的感受大不相同,果然,华夏国土太大了,你以为水平仅止沪上新剧这样?

  不,原来在北方另一个城市,他们的都城,还有人已经排出了这样的戏剧。而且是多元化发展,既有贯彻写实风,成熟不输欧西,甚至在舞美设计更胜一筹的风格。还有融入更多本土写意风的风格。

  这些演员的演技,维克多隐隐察觉到了其他国外成熟表演体系的痕迹,又不是全然的,明显进行了本土化的融合。

  当剧情开始进入人物关系的爆发节点时,翻译开始疯狂冒汗水。

  这么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