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王越
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襦裙(交领版)

  (一)襦:即上衣,一般只长到腰,很短,及腰处通常被收扎在裙线下。外面可加套“半臂”、“背心”,甚至更长的“褙子”。唐女的襦、褙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元稹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领口又分为“交领”与“对襟”。交领襦衣领口似“y”字形,右襟在内,左襟在外,且左襟于右腰处收紧。对襟襦衣则左右对称,于腰部正中收束,中间空档处露出里面的交领里衣或者诃子(即抹胸)。襦衣外面套的半臂与褙子等的领口大多属于对襟。襦的袖口又分为“窄袖”与“宽袖”。民间下层妇女多为窄袖,与现代无异;上层贵仕则是方便的窄袖与华丽飘逸的宽袖并存。(二)裙:妇女下裳为裙。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如唐诗中所涉及的诸多裙式有:“上仙初着翠霞裙”,“荷叶罗裙一色裁”、“两人抬起隐花裙”、“竹叶裙”、“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等。唐代裙色多彩,可以尽如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时间最长。李白有“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万楚五有“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其流行范围之广,从《燕京五月歌》中可见,“石榴花开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街上流行红裙子,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遍地榴花染舞裙了。也许是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杨贵妃最喜欢着黄裙,那是地位的象征。这种上衣下裙的款式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发展和完善。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修长。

  2、配件-半臂、褙子等

  对襟半臂

  (一)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通常套在衫襦之外。在中国隋唐时期,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对襟的以小带子当胸结住。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在初唐,半臂更为普及,不仅男、女都可以穿用,而且进入宫廷常服的行列,同时传至民间。值得一提的是:翻领并非汉族服饰的传统。唐代是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当时的女性们不止自己引领国际时尚潮流,也善于从第三世界民族服装中汲取灵感。那种曾广泛流行的翻领对襟,袖口有褶皱边的半臂,据说很可能起源于西域的音乐国度龟兹。

  套头半臂

  半臂

  半臂的兴起颇为有趣。它起源甚早,在三国时代,魏明帝曾穿薄绸半袖上衣上朝,结果被一位大臣质问,此种奇装缘自何礼法规章?可见短袖的款式初现时属于时尚界的非主流。但随着时代的推进,到了隋唐盛世它人气直升。唐代是古代中国的青春时期,是放荡内心恣意想象的年代,半臂便在此时扶摇直上,蔚然成风。

  当然也不是百无禁忌。比如太宗时的宰相房玄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