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节
泛指孔窍。“门”,比喻人之耳目,泛指神之门。“塞”者,关闭、堵住之意,即沉默自守,不尚言谈。“闭”者,即神不外游,心不外用。清心寡欲,闭目塞口,内养有余,恬淡神,积累气,固根抱本,真炁充盈,而外用自足。

  人之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极容易被外境外物所牵,逐物而转。因而便将体内的神光真炁,散失体外,造成内耗。人若能做到“塞其兑,闭其门”,随物处物,不逐外物,而不被物性牵转所累。如此因事致宜,不劳而事自就,不为而功自成。

  “终身不勤”,即自然无为之意。能终身抱守母气,确守规中,一灵内蕴,务使内想不出,外想不入,缄口不言,六门紧闭,绵绵密密,专一不二,勿助勿忘,有作无作,有无相间,执两用中,若勤不勤。如此守之终身,金丹可就,大道可成。修真者若能紧闭六门,保守神气,静心定性,心不妄动,神不外驰,身中自是真佛净土,大道不有而自有,阴阳不炼而自炼,一通而百通,一得而永得,自然与道合真。此即是“塞兑”、“闭门”、“不勤”之妙义。若是贪图外求,必然自丧内宝。所谓“开口神气散,意乱火功寒”,即是此义。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此三句正与上三句相反,是说失其守母之道的害处。

  “开其兑”,人若大开其门,放纵眼耳鼻舌身意,妄视妄听,妄言妄动,劳神于名利之中,用心于巧智之内,犹如开门揖盗,引狼入室。

  “济其事”,终日围着外物而转,以为不如此,就不能济成于事,不能达到私欲目的,因而枉作枉为。岂不知经常如此,必然凿丧自己性中之真善,污染纯净之真心。心总向外求,真气未有不失者;神驰于外,根本自坏。这好比失去母亲的婴儿一般,岂不可怜?

  “终身不救”,是说失去养身之根本,断绝生命之本源,即使百年参天大树,性命也难长久。这就是只知其子,不守其母;只求于外,不求于内所造成的恶果。故曰“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古人认为:开其兑,重眼识,则民多知见;贪物欲,济其事,则法令滋彰。天下因此而乱,终身不能治也。人若明白“塞兑闭门”之理,忘于目,不妄视,返光内视,神光不泄,则光溢无极。如此,则神气相抱,水火相济,神清心静,自是一派先天境界。若肯塞其耳,不妄听,则心识不乱,肾气不漏,返田内养,炁化为光,水常济火,神炁合一,身中之子母自然打成一片。如此自能心神不乱,对世间之事物,自能顾本而穷源,我之性命,不求救而自救,何有危殆之事可虑?如果轻内重外,六门大开,命宝既失,命根动摇,故终身难救也。

  人能塞兑闭门,固护气,母气、子气相抱相合,凝聚为丹。古云:“元始天王,悬一黍(shu)珠于空中,似有非有,似虚非虚,惟默识心融者,乃能见之”。是说唯有子母合一、神炁相抱的先天状态下,才能采摘悬于空中的那一黍救命金珠,方可长生久视也。

  【见小曰明,守弱曰强。】

  “见小曰明”,是说任何事物都是由小至大,由微而著,逐步发展壮大的。只有从事物的至微之处,去捕捉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才是正确的途径。人身之所以“终身不救”,皆是因为昏昧无明之故,不慎其小,积小成大,见大不见小,因小而失大,这是世人常犯的通病,故而常致祸辱来侵。

  柔弱处下,是道之妙用,柔可制刚,如水之穿石。故能守弱用柔之人,才是最强有力者,这是大道之理。世人多是以柔用强,不藏用于柔,必至利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