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部分

  毛泽东连连点头:“对。如果现在我们去萍乡,势必要打一大仗。那我们就不是用石头砸水缸,而是以卵击石了。”

  他又对卢德铭和余洒度说道:“我看我们还是应该‘避敌锐气’,部队改道从萍乡东边绕过去。”

  第十二章 碧血罗霄(2)

  “我完全同意!”卢德铭当即表态。

  余洒度对于向罗霄山脉转移的计划是满不高兴的,自然也不赞成绕过萍乡的敌人。但他见卢德铭已同意毛泽东的意见,自己也不好再表示反对,便来了个一言不发。

  毛泽东见此情景,便道:“那就这样决定了。”

  二、

  根据萍乡的敌情,改变原来计划,决定转向东方,从芦溪一带折向往南。

  于是,部队在上栗稍作休息,便转向东开进。毛泽东亲自率领一团担任前卫部队,卢德铭和余洒度则率领师部居中,苏先骏率领三团断后。

  部队一路上没有发现任何敌情,随即向芦溪进军。

  由于连日急行军,再加上天气炎热、水土不服,一些官兵纷纷病倒了。

  从文家市出发时,起义军带的粮食就很少,而沿途的老百姓又不了解这支部队,一看见来了当兵的,就吓得四处躲藏,所以,部队的给养也日渐困难。

  面对这种困难局面,余洒度、苏先骏等人不仅继续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且乘机向广大指战员们吹冷风,

  苏先骏对他那几个平时一起喝酒的朋友说:“这样走下去,是要把部队带进死胡同啊!”

  余洒度也是憋了一肚子的气,当着战士的面唉声叹气。

  本来士气就不高的士兵们,他们此时的情绪便可想而知。一部分平江、浏阳的农军害怕远离家乡.此时思想波动更大,部队不断发生逃跑现象,特别是三团余部逃跑现象更严重。

  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卢德铭等不顾自己的极度疲劳,今天到这个连,明天到那个连,边走边和指战员们谈心,竭力做好思想工作。

  毛泽东每到一地,不是找当地老表了解情况,就是让战士到学校和绅士家里找来最近的报纸,从字里行间细心地研究目前全国的形势和斗争动态。

  官兵们看到毛泽东、卢德铭等领导人不顾自己的疲劳,到处做思想工作,在言行中处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十足信心,又和大家一起同甘共苦,一些动摇的人又受到鼓舞,行军速度也明显加快。

  9月24日这一天,部队到达芦溪镇。

  这里是萍乡县与宜春县交界的一个小镇。虽说镇子不大,由于是交界地带,所以平时也还热闹。

  到达芦溪时已是傍晚,就在部队准备宿营之际,毛泽东环视了镇子一圈,担心在镇内宿营目标太大,随后又临时作出决定,部队转移到镇外东南侧的一个村庄里扎营。

  第二天天未亮,部队就奉命出发。当时月黑风高,秋风萧瑟,官兵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进,忍不住你呼我喊,相互提醒,这一下无疑便暴露了目标。

  头一天晚上宿营时,师部只jing戒了几条通道,未对周围的敌情侦察清楚,甚至发现远处山上有一长溜火把运动,也未引起应有的jing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