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部分
  后弗洛伊德主义者有以下改变:

  他们更强调自我的功能,包括自我防御、自我的发展、意识思考过程和个人控制。

  他们认为社会变量(文化、家庭和同伴)对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们较少强调性冲动或利比多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格发展不仅限于儿童,而是持续一生。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所有生命都会被寻求办法克服自卑感而控制。通过补偿获得胜任感,更多情况是过度补偿而追求优越。人格就是围绕着这种基本的奋斗来建构;以克服基本的自卑感的特定方式为基础建立生活风格。人格冲突不是源于人们之间的竞争,而是起因于外部环境压力与内部奋斗的矛盾。

  凯伦?霍妮假设男性妒忌怀孕、母性、茹房,并且吸吮在男孩和男人的无意识当中是一种动机力量。这种“zg妒忌”使男人低估女人,并通过无意识中创造性工作的冲动加以过度补偿。霍妮比弗洛伊德更强调文化因素,更强调目前的人格结构。

  卡尔?荣格(carl jung)整个民族共同具有的基本心理事实,即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集体无意识可以解释你对普遍存在原型的原始神话、艺术形式和象征的直觉性理解。原型(archetype)是特定经验或人物的原始的象征性表达。对于每一种原型,人们都有一种本能性的倾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去感受它、思考它或体验它。

  健康的、整合的人格为对立力量的平衡,这种在动态平衡中补偿内部力量的人格观点被称为分析心理学(analytic psychology)。

  他提出两种同样强大的无意识本能;个体的创造需要与和谐一致的整体需要。

  三、人本主义理论

  1、人本主义理论的特点

  人本主义从个人、意识经验与成长潜能整合的角度理解人格,其核心是强调自我实现的驱力。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是指个体不断努力开发自身才智与能力,实现个人潜能的倾向。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无条件的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通过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儿童感到尽管他们可能有错误和过失,但总是处于被爱与认可的气氛之中,而这种爱与认可纯粹发于自然,不是他们必须努力才可能争取得来的。

  霍妮坚信:人们的“真实自我”需要一个良性的环境氛围,如:温暖、别人的美好祝愿、父母对子女“独特个体”式的关爱等,才能得以实现。当缺乏这样一个良性的环境氛围时,儿童会产生基本焦虑,进而压抑了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阻碍了有效人际关系的形成。

  霍妮:人本主义治疗的目标就是帮助个体获得自我实现的快乐,加强其内部人性中的建设性力量,支持他们不断走向自我实现。

  卡尔?罗杰斯、亚伯拉罕?马斯洛和凯伦?霍妮理论中一个共同而重要的方面就是,他们都强调自我实现与实现真实自我的过程。

  人本主义的特点:

  整体性是因为它从个体的整体人格来看待其分散的行为,个体并不应被看做仅仅是那些以不同方式影响着行为的分离特质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