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部分
�阿德勒观点的主要批评是在《精神分析运动的历史》(1914d)一书中提出的。令人吃惊的是,他几乎没有提到荣格的背叛,仅仅在后面第240页上有寥寥几句不明确的暗示;而且他显然希望读者把阿德勒的观点放在首位。这种情况符合他在《精神分析运动的历史》中的某些评论,他说:“在这两种正在讨论的运动中,阿德勒的无疑更为重要。”——英译注。

  2该镇原名弗赖堡,后更名为普莱波。——英译注。

  和手势向其他人表示我是一个懂得各种事情的人。“

  我当时几乎想到这种情况所具有的性质;阿德勒心理学的性质正与此相类似。

  阿德勒学派的“个人心理学”宣称,无论一个人患的是同性恋还是尸体迷恋症(necrophilic),是焦虑性歇斯底里(hysatericsuferingfromanxiety)还是隔绝于社会的强迫观念性神经病或胡言乱语症(ringlunatic),其动机都是希望表现自己,补偿自己的缺陷,保持“领先”或从女性方式转向男性方式。

  记得在年轻的学生时代,当人们在门诊部里向我们介绍歇斯底里的病例时,我曾经听到了非常相似的内容。

  人们告诉我们,歇斯底里患者做出各种症状,为的是使他们自己显得有趣,从而把别人的注意力引向他们。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陈旧的说法竟然沿续至今。但是,甚至在当时,这种不完善的心理学解释也未能解开歇斯底里之谜;有些问题尚未被阐明,例如,这种患者为什么不采用其他方式去达到目的呢?

  当然,“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中一定包含着某种正确的东西,不过这种颗粒般的真理却被当成了该理论的整体。

  例如,自我保存本能企图利用每一种情况;自我甚至试图把疾病也转变成对它有利的条件。

  这种情况在精神分析中被称为“次要的来自疾病的益处”1。然而,性受虐狂、受折磨的无意识需要和神经病的自我伤害(neuroticselfinjury)等事实,却似乎证实了人类存在着各种与自我保存背道而驰的本能冲动这一假定。当我们考虑

  1参见《引论》第二十四讲。——英译注。

  到这些事实时,我们甚至对构成个体心理学理论结构基础的上述日常真理的有效性,不采用较难把握的新概念,并对无意识毫无所知;如果它一笔勾销了性欲这个到处惹是生非的问题,仅限于去发现可以使人们生活变得轻松的技能,那么这个理论就一定会博得大多数人的青睐。因为大多数人都把事情看得很容易:他们不需要多于一个以上关于原因的解释;他们并不感谢科学所作的深入研究,他们只想要简单的解答,并希望知道问题都已解决。当我们考虑到个人心理学是多么出色地满足了上述愿望时,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华伦斯泰(walen—stein)1的一段话:

  如果这个观点不是聪明得如此令人讨厌,我就会认为它真是愚蠢之至。

  专家们毫不留情地抨击精神分析,而对个人心理学的批评一般说来却是温和灵活的。

  当然,美国也有一个备受尊敬的神经病学者。发表了一篇名为《够了》(enough)的文章以反对阿德勒,其中对个人心理学的“强制性重复”深表厌恶。但是,如果说别人对个人心理学更为友好的话,那显然是与他们同精神分析的对抗大有关系的。

  至于其他从我们的精神分析中分化出去的流派,我就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