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部分
�,把男性行为与主动性划等号、把女性行为与被动性划等号是多么的不恰当!

  从任何意义上说,母亲对她的孩子都是主动的;哺r这一行为本身,可以等同地说成是母亲给婴儿喂奶或者她被婴儿所吮吸。只要你们脱离狭隘的性j领域前进得愈远,这种“重迭性谬误”(erorofsuperimpositition)1就会暴露得愈明显。

  女子可以在各个不同方面表现出重大的主动性,而男子却不能与其同类相伴生活,除非他们形成了大量的被动适应性。

  如果你们现在告诉我,这些事实恰好证明男子和女子在心理学的意义上都是双重性别的,那么我将断定,你们已经自己决定把“主动的”等同于“男性的”而把“被动的”等同于“女性的”。

  但是我劝你们不要如此推论。

  在我看来,这种见解对于追求有价值的目的是不适用的,也不能给我们的知识增

  1指把两种不同事物误认为一种事物。《引论》第二十讲对这个术语作了说明。——英译注。

  加任何东西1。

  人们也许会考虑从心理学角度把女性气质描述为偏爱各种被动性目标。当然,偏爱被动性目标与被动性不是一回事;实现被动性目标可能需要大量的主动性。

  情况或许是这样:对于女子来说,基于她所承担的性功能,她在生活中通过遗传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对被动性行为和目标的偏爱,这种偏爱相应于各种有限的或广泛的领域,她的性生活可作为这些领域的模式。但是,我们应当谨防在这方面低估社会习俗的影响,它们也促使妇女陷入被动状态。

  不过这也远未说明我们的问题。

  我们不应忽视,在女性气质和本能生活之间,存在着一种特别稳定的关系。对妇女攻击性的压抑——法律作出了关于这种压抑的规定,社会又把这种压抑强加给妇女——促使妇女产生了强烈的性受虐狂冲动。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这种压抑有效地约束了妇女性欲的破坏性倾向,而这种倾向现在已经转向了妇女自身。这样一来,人们就说性受虐狂确实是女性的行为。可是,如果像经常发生的那样,你们在男人当中也遇到了性受虐狂,你们除了说那些男人显示了非常清晰的女性特征外,还能说些什么呢?

  现在,你们已经知道心理学对女性气质这个谜也束手无策。

  谜底无疑应该到其他方面去寻找,而且只有在我们大体上认识了生命有机体是怎样演变成两种性别之后才能找到。关

  1在1915年的第三版《性学三论》(1905d)第四节中增加的一个长脚注中,后来又在《文明及其缺憾》(1930a)

  第四章末尾的一个更长的脚注的开头部分,弗洛伊德论述了查明“男性的”与“女性的”这两个概念所具的心理学含义的难题。——英译注。

  于这种演变我们迄今一无所知,而两种性别的存在却是有机生命物的最显著特征,它把有机生命物与无生命的自然界明显区分开来。

  然而,对于研究那些因为拥有女性生殖器而被主要和明显地描绘成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类个体来说,我们已经发现了很多东西。

  鉴于我们这种研究的特殊性质,精神分析并不试图说明什么是妇女——那将是一件它几乎无法胜任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