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部分
��为性快感的事去过一个心理门诊,他们总说我们这一行要怎样怎样,要让人得到性快感。其实在我看来,他们也未必能让人得到快感,这种事要靠自己悟出来。”

  调查中最令人震惊的对快感的态度来自一位非常美丽聪明的女性,她态度极为坦然安详地对我说:“我从来没感觉过快感。(问:一生不体验一下快感不遗憾吗?)既然我从来不知道它是什么,也就没有损失什么。”

  人类与其他动物相比在性方面的独特之处有二,其一是人类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时间性j;其二就是人类女性可以有性高c,而其他种类的雌性动物没有性高c,或很少见。因此,人类这一物种的女性性高c几乎可以说是灵长目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现象。对此,有一种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出发的进化论式的分析:人类女性性欲高c的发展是由于人类婴儿生来就特别不能自立,需要父母照顾。女性性欲高c以及女性在月经周期的任何阶段对性一直感兴趣就是为了维系永久配偶而发展起来的。(海特,第68页)

  人类对女性性高c的认识经过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在早年,弗洛伊德提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观点,就是将女性的性快感划分为y蒂快感与yd快感。前者是不成熟的表现;后者才是女性在性方面成熟的标志。

  弗洛伊德的后继者中还有人对这一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演绎:女性从前青春期到青春期的一个主要课程是学习从y蒂高c转向yd高c,这种转变象征着从主动性到被动性的转变。y蒂高c象征主动,这是作一个真正女性化的女人应当抛去的男性成分。(转引自海特,第60页)对这一理论的第一次否定是由马斯特斯和约翰逊通过仪器发现手y和性j得到的性高c是同一种生理反应过程时完成的,那时,几乎没有人还相信弗洛伊德式的两种高c的区分了。

  然而,由于佩里和惠普尔于1981年提出“g点”理论,人类对女性性高c的认识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他们二人继续了欧内斯特。格拉芬伯格的工作,得出如下结论:yd前壁存在着一个性高度敏感区域,该区被他们称为格拉芬伯格区或g点,它由像yj和y蒂一样的勃起组织构成,在高c时能像男性高cs精一样s出化学成分相同的分泌物。g点的发现重新肯定了y蒂高c与yd高c的划分。

  但是,他们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他们并不认为两种高c中哪种更优越、更成熟,反而认为它说明女性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性快感。(哈斯等,第50页)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提出,仅有不到10%的女性存在yd前壁敏感区,即g点。

  在西方,许多世纪以来,人们都把性快感看成不道德的、堕落的、邪恶的或者不正常的体验。中世纪教会的性观念主宰欧洲时,强调男子s精时间越短越好,以防止女性获得性高c。为了打破这种观念,西方学者常常引用中国古文化中关于女性性高c的观点作为对比。中国有关的古籍上主张,对于男人来说,理想的状况是尽量延长性j时间,男人在性j过程中所吸收的y的本质的多少视性j时间长短而定;男人还必须成功地激起女方的性高c,使其发挥出最大限度的性能力。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有一个独特的观念,即认为女方的性高c对于其自身和男方都是同等重要的。(坦娜希尔,第185页)直到金赛调查的公布和马斯特斯与约翰逊采用先进手段对性快感所做的科学研究完成之后,才彻底地改变了西方人对女性性高c的否定态度,人们才最终接受了性快感是自然的、重要的人类生理机能的观点。根据金赛调查,有14%的女性在青春期到来之前达到过性高c,约为有过前青春期性反应的女性的一半。其中86%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