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6 部分
��经是一根绳上的两只蚂蚱,毫无疑问。孙翊现在在荆州的名声不错,至少很多人都认为他比孙权要有出息。理由很简单,因为孙翊有父兄之遗风,而从孙权的身上则看不出这一点来……当然,若是这种说法被太史慈得知的话定然会笑掉大牙,在他的心中,想当然地会认为孙权比孙翊要出色得多,但是这些人可都不是后来人,除非有周瑜等人那般的眼光,否则谁都不会看好孙权,这个孙权现在之所以会有很多人支持,不过是因为孙策的遗命和周瑜与廖立两大军师的支持罢不过孙河他们却不知道,这件事情正是吕蒙和寇封所期盼的。

  这些天吕蒙也没有闲着,他先是联络上了已经返回南阳的李严和恒范,把寇封已经投奔青州的事情说明白,然后请恒范和李严制定计划,准备出兵。

  李严和恒范没有想到机会来得这般快,登时欣喜若狂,立时开始了准备工作,暗中调到兵马,把矛头对上了几座城市,磨刀霍霍,露出了杀气腾腾的面目。吕蒙当然还有其他事情要做,首先就是借助自己的职权之便,对着孙河的军队百般挑衅,继续制造邓当军和孙河军的摩擦,令孙河军对邓当的军队极为不满。

  不过孙河的军队显然奉有严令,虽然屡有冲突,但是却相当地克制忍让。在他们看来。只要史迹回来,吕蒙和寇封当然就不会这般嚣张了。吕蒙做地这些事情邓当当然知道,不过邓当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吕蒙的才智他是领教过的,而且吕蒙已经向他说清楚了,说他的这般做法是为了试探孙河的底线。看看孙河到底在打什么鬼注意。

  吕蒙这么说自然是在胡言乱语,但是邓当却觉得十分有道理,自然就不会阻止他,所以吕蒙做起事情来更加的肆无忌惮,屡屡挑战孙河大军地忍耐限度。至于寇封那里,也在时刻注意着史迹和孙河的动向。另外一方面,史迹也开始在樊城布置,利用自己的力量大肆收买人心,不但原本属于自己手下士兵对他忠心耿耿,就连樊城那原本不多的荆州军士兵也对寇封的印象相当地不错。

  至于和自己舅舅的冲突中,寇封自始至终都是在扮演一个不畏强权的形象。而且还在不断地强调荆州百姓的利益,这一点自然令樊城的军民欢喜,不期然间,对樊城的县令刘泌也不再十分尊敬起来,说到孙河更是咬牙切齿,这到不是因为孙河投向了孙翊,而是因为孙河会带来战乱,这一点没有哪个百姓会喜欢。最妙的地方就在于,这些樊城的百姓和下层士兵甚至连孙静等人也讨厌起来,认为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百姓死活的人。

  如此一来。只要发生大事,寇封便可趁势登高一呼,说明青州的种种好处,樊城落入到青州手中实在是易如反掌。面对荆州各城的异变。孙静和文聘则很有默契的保持沉默,尤其是文聘。他不知道孙静最近的沉默是因为什么,但是却看得出来邓当在十分明显的站到了己方一边,故此对于邓当针对孙河的行动采取了默认地态度,甚至还在暗中帮邓当一把,希望邓当能够牵制孙河,虽然一旦有起战事来,要邓当独立抵制孙河与沙摩柯是不现实的,但是支撑一段时间则不是问题。而且文聘也不认为孙河会轻易动手,邓当的这种牵制很好,在他的眼中,邓当至少比朱然要可靠得多,一直到现在,朱然地态度还是模糊不清,显然是在观望,想办法保存自己得实力。就在各个方面暗中风起云涌地时候,贪心的史迹回到了樊城。

  得知史迹回来之后,孙河立时闻风而动,再次派出自己的使者到樊城去讨要粮食,在孙河的眼里,这一次是一定会成功的,有史迹在,寇封只有乖乖地服从命令,给自己提供粮草,否则就是被撤职的命运。

  毕竟,寇封的舅舅刘泌已经因为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