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部分
��遥指远处的碧翠峰颠道,“此峰名为建文峰,海拔500余米,相传明建文帝避其第四皇叔朱棣起兵发难,削发为僧,流落于此峰修行避难,建文峰由此得名。山顶有建文庙,内有让皇殿,还有‘玉泉’,建文帝用此煮茶,故称建文井。”

  萧玉心怀钦佩,悄悄对徐小曼说道:“你哥学的是理工科,听上去倒像个历史老师。”

  “我哥这人呀,啥书都读,我爸爸生前留下的一大屋子书,都快让他啃完了。”

  从海堂溪码头到南温泉有近30华里之遥,萧玉和徐小曼毕竟是女人,一个钟头后,便觉得脚肚子有些发胀,脚掌也火熛火燎的难受得紧。萧玉咬紧牙关强忍着,徐小曼则不时喊:“男士们,强烈要求休息一下,休息一下,走不动了。”

  徐小冬冲妹妹笑道:“你还口口声声巾帼不让须眉哩,就你这样儿上了战场,还不让日本鬼子给活捉了去?”嘴上虽如此说,行动上倒是很会体贴人,叫了两乘滑竿,让她俩坐了上去。

  南温泉以前不过是重庆南郊的一个落在绿水之畔,青峰之下的小乡场,抗战爆发后才突然繁荣嚣闹起来。因为避难入川的“下江人”象潮水一般涌到重庆,城里的房价立时爆涨,一些囊中羞涩者租不起城区的房子,便迁到了郊区乡间,南温泉也涌进了大量的公教人员。

  大学生们逶迤到得南温泉,巳是一身大汗。正向人打听桃花沟,一个穿着短褂的中年人说:“你们也是去桃花沟找张先生的啊,我领你们去。我是《大公报》的报丁,张先生那里不管刮风下雨,我天天都要过江来拿连载稿的,路熟得很。”

  徐小冬觉得惊奇,问他:“老伯,你说天天都要跑这么远的路来拿稿,难道张先生的连载小说,是一边写一边载的么?”

  “是这样啊,张先生是个少有大才子,他每天要为四五家报纸写连载小说,一天都断不得档的。有时我去,好几家报馆的报丁都在门外坐等哩。”

  一行人由报丁领着,径直往张恨水家中走去。沿途看到不少c着江浙口音,戴着眼镜的人挥着锄头在地里忙碌。报丁告诉大家,这些人大都是在城里上班的公教人员,为了减省家中开销,就利用早晚和星期日在花溪河岸垒石开荒,浇粪种菜。

  听见小路上的说话声,知道这一天陆大学生们要来的张恨水赶紧出门迎接。

  出现在在学生们眼中的大作家的乡居,倒是别致,10间茅屋,散落在碧峰脚下,清溪之畔。

  大学生们向前给张恨水鞠躬。

  徐小冬感慨地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张老师的确有高人隐士之风啊。”

  在一帮慕名前来拜望自己的莘莘学子面前,张恨水一点大作家的架子也没有,客气说道:“小徐同学过誉了,我现在是常为五斗米折腰,哪有那样的雅士风情?今天你们是走路来的,也看见这路途的艰辛了,我每逢进城购买平价米,扛着粮袋独自山行,爬坡上坎,大汗淋漓,腰酸背痛。等到把米扛回家,人也累得快散架了。”

  中国远征军 第七节(6)

  张恨水这一年四十有五,脑门宽阔,头发后梳,显得气宇轩昂。

  同学涌进屋,马上把野战背囊里的猪r、米、莲藕、洋芋什么的一古脑儿全拿了出来,把灶台上堆得满满的,弄得张恨水十分过意不去,夫人周南也大声嚷:“这成什么话了?哪有客人自带伙食上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