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 部分
道:“大师父,我们爬山爬得饿啦,你们的素斋能分给我们一点吗?”

  那知客僧,道:“有,有,施主们不必客气,请随贫僧来就是。”

  说着,转身循一小径,直往偏院走去。

  龙渊超前一步,与那知客僧并肩而行,请问了他的法号,道:“原来是济众师父,失敬,失敬……”

  说吧,微微一顿,又道:“适才学生到贵寺之前,曾在立雪台边,看见了一场吓人的打斗,当时便见两位大师父,受伤倒地,但不知可是贵院之人?”

  那济众和尚,乃是这文殊院中的第三代子。

  文殊院创于主持普门大师,大师以下,有四大弟子,法名中皆有“渡”字,即是渡世,渡人,渡天,渡地等四人。

  “渡”字辈以下,是为“众”字辈。

  这“济众”和尚,乃是“渡世”的首徒,若论武功机智,与渡天渡地,已然相差无几,而论起地位来,在此文殊院第二辈中,亦算得上是个人物。

  故此,他虽则名为“知客”实则平常日子里,一切的接待事宜,都是他几个师弟,分别处理,根本用不着他亲自接迎处理。

  今日只因适才,黄山老农左更生,狼狈的搬回来二个垂垂将危的伤者,并声言强敌就在左近,才觉得事态严重,而亲自出来,防备着万一。

  刚才风兰入寺,他曾见她身背宝剑,手携花篮,颇似十几天前,师弟所提起的一名女客,便不由暗暗动了疑心,及至龙渊等相继出现,一个个老态龙钟,似乎是形将就木之人。

  表面上除却武夷婆婆,那一双神光外露的眸子之外,并无会武象征,但细想起来,凭着壁立的木梯,不用“海马”,攀登到本院中来,面目不改颜色,若非是会武的练家,何克致此。

  故此这济众和尚,心中疑云大起,正盘算着,如何试一试众人根底之时,却不料龙渊竟自动提起这个问题。

  虽则这济众和尚,未听见左更生详述强敌生得是何模样,但就因为此,他不由疑惑“强敌”就是他们这一伙子。

  故此他微微“哼”了一声,并未多言否认或是承认,竟自又合什高声宣念佛号。

  龙渊不管他想些什么,又道:“学生粗通医理,因见两位大师,受伤倒地,晕迷不醒,似乎伤得额重,本想当时出来,予以救治,那料到其中一位,像是一阵风般,将三位伤者,掠去无踪。学生与同伴,一路寻来贵寺,借此求食之便,不揣冒昧,意欲稍效微劳,未知大师意……”

  他这番说辞,自以为十分有理,面面皆到,那知听在济众和尚的耳朵里,却更加引起了他的疑心。

  须知这济众和尚,阅历极丰,经验极老,早已确定这一行四人,皆是身具武功之辈。

  但偏偏龙渊表示不悉武学,已是自遗漏d。再加龙渊使用“一路寻来”数句,则更使令济众和尚犯疑。

  江湖上有句俗话,凡是在江湖上行走的朋友,都奉为金科玉律,这俗话便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这济众和尚,虽则身在方外,心神却未曾跳出三界五行,尤其目下,两位师叔,刚刚被人所伤,生死难卜之时,他听了龙渊这篇毛遂自荐的说辞,不由更加确定,他是藉为人医伤之名,来暗下毒手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