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部分
荒情(1)
《荒情》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讲述了一段迄今鲜为人知却又渐被遗忘的历史,是目前国内第一部以纯文学形式描写“三年自然灾害”大饥荒的长篇小说。一个“龙凤兜”牵引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三代人的人性发展里程。亿万富翁“我”所爱的清纯姑娘“锁凤儿”,原来却不是童年伙伴“闰生”和“冬花”在大饥饿弥留之际遗弃的孩子,而是“我”在26年前大饥荒时一夜偷情的孽种,一个靠人血和人r汤养大的娃娃。悲惨的回忆,带出一个个惨绝场景:惨烈的人祸,扭曲的人性,荒诞的理想,破灭的追求,极致的浮夸,绝代的饥饿,生理的煎熬,心灵的幻灭……大饥荒时代的人们群情毕现,极度饥饿下的人性更现真实。走出大饥荒后,物欲的满足和盛行则更加反衬出大饥饿对人性的摧残。
作品背靠一段真实的历史,借助一个情爱故事,对“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流毒至今的浮夸风和当今日益喧嚣的物欲主义、情爱主义等等进行了艺术化的哲学反思和批判。作者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刻画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灵魂日益走向荒芜的过程,采用“以喜写悲、以悲写喜”的特殊艺术手法,塑造出一个个生命的美,然后再去毁灭他们,从而造成荡气回肠的悲剧效果,目的就是给当今萎靡颓废的文坛一个刺痛。
21年前,那时,我22岁,刚刚大学毕业,意气风发,满怀着激扬文字的豪情,开始了这部小说的写作(当时暂名为《饥饿》)。但是,仅仅写了几章,就无法再写下去。我很清楚,题材太重了,不是青年的我所能承负得起来的!于是,便毅然停笔。
可是,21年来,我何尝有一天忘记过、停止过思考。直到2003年,我回家乡甘肃省民勤县(即古凉州镇番)时,在民勤县与武威市凉州区交界处的公路边,一幅巨大的宣传牌强烈地震撼了我。那块宣传牌上,赫然写着###总理的题词:“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当时,我就立下一个宏愿:一定要把《龙凤兜》写出来,让文学成为我们民勤人的“人学”。
已经逝去的民勤人所承受的太多的历史苦难,还在还活着的民勤人何去何从的“归宿”,呼唤我又拿起了笔。
现在,用了21年时间,《龙凤兜》终于得以脱稿。然而,我却毫无如释重负的感觉,反而更觉颤颤兢兢,如履薄冰。我之所以感到如履薄冰,是因为我不知道是否从中挖掘出了真正的金子呢!
因为,发生在1960年前后的那场大饥荒,仅民勤县就饿死了数万人,几乎家家都有饿死的亲人;外出逃荒者更是不计其数。据说,那些逃荒者在外繁衍的民勤人的后代,至今又相当于一个民勤县的人口了。这也正是“天下有民勤,民勤无天下”传言的由来。
20世纪60年代的那场大饥荒,使和平时代的中国,在短时间里有数千万生命成为饿殍,无声无息离我们而去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却充满了荒诞。那时,浮夸之风如日中天,物欲追求甚嚣尘上,与今日之世何其相似呵!更重要的是,那场大饥荒,据今日之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且不说政治、经济方面,单就当时人祸之烈,人性毕现的状况,实为千古所无。这一切,不正是文学取之不尽的宝藏吗!
在《龙凤兜》中,我不忍、更不敢去赤ll地描写饿死的先辈们r体上所遭受的摧残以及悲惨的景象。我更关注他们饥饿灵魂的心路历程,而这也正是文学的责任。文学的责任,不就是要把曾经或正在活着的灵魂和精神留给后人去记忆吗!此外,我不得不在《荒灵》中展现了一些有关政治、经济的场景——那本是�
《荒情》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讲述了一段迄今鲜为人知却又渐被遗忘的历史,是目前国内第一部以纯文学形式描写“三年自然灾害”大饥荒的长篇小说。一个“龙凤兜”牵引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三代人的人性发展里程。亿万富翁“我”所爱的清纯姑娘“锁凤儿”,原来却不是童年伙伴“闰生”和“冬花”在大饥饿弥留之际遗弃的孩子,而是“我”在26年前大饥荒时一夜偷情的孽种,一个靠人血和人r汤养大的娃娃。悲惨的回忆,带出一个个惨绝场景:惨烈的人祸,扭曲的人性,荒诞的理想,破灭的追求,极致的浮夸,绝代的饥饿,生理的煎熬,心灵的幻灭……大饥荒时代的人们群情毕现,极度饥饿下的人性更现真实。走出大饥荒后,物欲的满足和盛行则更加反衬出大饥饿对人性的摧残。
作品背靠一段真实的历史,借助一个情爱故事,对“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流毒至今的浮夸风和当今日益喧嚣的物欲主义、情爱主义等等进行了艺术化的哲学反思和批判。作者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刻画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灵魂日益走向荒芜的过程,采用“以喜写悲、以悲写喜”的特殊艺术手法,塑造出一个个生命的美,然后再去毁灭他们,从而造成荡气回肠的悲剧效果,目的就是给当今萎靡颓废的文坛一个刺痛。
21年前,那时,我22岁,刚刚大学毕业,意气风发,满怀着激扬文字的豪情,开始了这部小说的写作(当时暂名为《饥饿》)。但是,仅仅写了几章,就无法再写下去。我很清楚,题材太重了,不是青年的我所能承负得起来的!于是,便毅然停笔。
可是,21年来,我何尝有一天忘记过、停止过思考。直到2003年,我回家乡甘肃省民勤县(即古凉州镇番)时,在民勤县与武威市凉州区交界处的公路边,一幅巨大的宣传牌强烈地震撼了我。那块宣传牌上,赫然写着###总理的题词:“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当时,我就立下一个宏愿:一定要把《龙凤兜》写出来,让文学成为我们民勤人的“人学”。
已经逝去的民勤人所承受的太多的历史苦难,还在还活着的民勤人何去何从的“归宿”,呼唤我又拿起了笔。
现在,用了21年时间,《龙凤兜》终于得以脱稿。然而,我却毫无如释重负的感觉,反而更觉颤颤兢兢,如履薄冰。我之所以感到如履薄冰,是因为我不知道是否从中挖掘出了真正的金子呢!
因为,发生在1960年前后的那场大饥荒,仅民勤县就饿死了数万人,几乎家家都有饿死的亲人;外出逃荒者更是不计其数。据说,那些逃荒者在外繁衍的民勤人的后代,至今又相当于一个民勤县的人口了。这也正是“天下有民勤,民勤无天下”传言的由来。
20世纪60年代的那场大饥荒,使和平时代的中国,在短时间里有数千万生命成为饿殍,无声无息离我们而去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却充满了荒诞。那时,浮夸之风如日中天,物欲追求甚嚣尘上,与今日之世何其相似呵!更重要的是,那场大饥荒,据今日之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且不说政治、经济方面,单就当时人祸之烈,人性毕现的状况,实为千古所无。这一切,不正是文学取之不尽的宝藏吗!
在《龙凤兜》中,我不忍、更不敢去赤ll地描写饿死的先辈们r体上所遭受的摧残以及悲惨的景象。我更关注他们饥饿灵魂的心路历程,而这也正是文学的责任。文学的责任,不就是要把曾经或正在活着的灵魂和精神留给后人去记忆吗!此外,我不得不在《荒灵》中展现了一些有关政治、经济的场景——那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