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部分
到人间,借着月光参观他的墓地。看了这墓志铭,他觉得满脸发烫。她看完,忍不住问:“这是真的吗?”
“这个臣又贝啊,也太……”李春烨长叹一声。“他以为墓志铭立在山上就没有别人看是吗?以为看的人都没长脑袋是吗?”
大清康熙十一年(1672),李春烨死后第一部《泰宁县志》修成。这可谓一部惊世骇俗的地方志书,它对清兵在石辋寨“厕杀万人”及江豫、江复兄弟抗清的壮举也敢于秉笔直书,对江日彩推举后来被反j计冤死的袁崇焕也敢先于朝廷置以“有知人之目”的褒扬,对于李春烨之父李纯行乐施好助的j毛蒜皮也专门立传,而对于堂堂的从一品大官李春烨本人却不立一字之传。景翩翩大鸣不平:“你那些老乡也太欺负人了!你堂堂一个尚书,难道连个节妇烈女都不如?甚至连我这个妓女都不如?”
尾声(3)
《建宁县志》有景翩翩的一席之地。虽然像她的小妾身份,只是在《丘墓》末尾附录,但是给了她一个很美、很贴切的称呼:“诗妓”,称道她“有十二金钗第一人之目”,并附了几首凭吊她的诗文。相比之下,李春烨显得更寒碜。
“唉——,算了……算了!无所谓!”李春烨嘴上轻描淡写,心里伤感不已。
乾隆四年(1739),像紫禁城地砖一样厚重的《明史》编成。李春烨趁着夜深人静之时去翻看,只在《钦定逆案》中找到“兵部尚书李春烨”七个字。他想了想,叹了叹,很是无奈。景翩翩劝慰说:“多少人在上面连个名字都没有,难道他们没有活过?说不定,还活得更好!”
然而,民国二十九年(1940),泰宁编纂新县志,李春烨闻讯,再也按捺不住。他想,好歹我是个进士,还是个尚书吧,怎么能这样千秋万代蒙羞下去呢?李春烨托梦给族长李仕文,启示他去找县志主纂郑丰稔通融通融。李仕文时任国民小学校长,知道这事的重要性,决心为族人做点好事。第二天他请郑丰稔小酌,建议为李春烨立传。郑丰稔喝了不少酒,但脑子还清醒:“旧志不为李尚书立传,实属缺典,有欠公道,你不说我也想纠正这一历史公案。”
郑丰稔说话算数。李春烨的传虽然只有两三百字,但是重点突出,一是他查山东陶朗先案追缴赃银百余万两充军饷,二是魏阉生祠遍天下而闽省独无全赖他正义阻之。李春烨看了这篇传记,捻着胡须踱着步,沉吟道:“郑先生文笔真是不错!要是以前,肯定也能考个进士什么的!”
“二白,你看这!”景翩翩独自在看县志后记,突然叫喊道。
原来,所附的修志捐助名单有这样一行字:“李二白、李仕文合捐大洋伍拾元。”
“逆子!”李春烨两眼直冒火星,抓起书就撕。“逆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败事有余啊!我怎么尽生败事有余的逆子!”
李春烨不再关心自己在人间的功名,但有时忍不住还是要到五福堂散散步。物是人非。那些成事不足的后代不值得一看,可这房子是自己手上盖的。经历百年的风风雨雨,它依然那么直挺,依然那么恢弘,依然那么亲切。
李春烨真希望儿孙们争气些,比自己更有出息,让编县志编国史的那帮龟孙子们老老实实、毕恭毕敬去写。李春烨的子孙们也真希望“世代出高官”,因此将他的墓果然建得比邹应龙墓更豪华,葬礼也非同一般。传说入葬的时候,他们把一个从福州买来的林姓男孩和一个讨饭的江西陈姓女孩骗进坟墓,吩咐他们伺候香火,却突然封死墓
“这个臣又贝啊,也太……”李春烨长叹一声。“他以为墓志铭立在山上就没有别人看是吗?以为看的人都没长脑袋是吗?”
大清康熙十一年(1672),李春烨死后第一部《泰宁县志》修成。这可谓一部惊世骇俗的地方志书,它对清兵在石辋寨“厕杀万人”及江豫、江复兄弟抗清的壮举也敢于秉笔直书,对江日彩推举后来被反j计冤死的袁崇焕也敢先于朝廷置以“有知人之目”的褒扬,对于李春烨之父李纯行乐施好助的j毛蒜皮也专门立传,而对于堂堂的从一品大官李春烨本人却不立一字之传。景翩翩大鸣不平:“你那些老乡也太欺负人了!你堂堂一个尚书,难道连个节妇烈女都不如?甚至连我这个妓女都不如?”
尾声(3)
《建宁县志》有景翩翩的一席之地。虽然像她的小妾身份,只是在《丘墓》末尾附录,但是给了她一个很美、很贴切的称呼:“诗妓”,称道她“有十二金钗第一人之目”,并附了几首凭吊她的诗文。相比之下,李春烨显得更寒碜。
“唉——,算了……算了!无所谓!”李春烨嘴上轻描淡写,心里伤感不已。
乾隆四年(1739),像紫禁城地砖一样厚重的《明史》编成。李春烨趁着夜深人静之时去翻看,只在《钦定逆案》中找到“兵部尚书李春烨”七个字。他想了想,叹了叹,很是无奈。景翩翩劝慰说:“多少人在上面连个名字都没有,难道他们没有活过?说不定,还活得更好!”
然而,民国二十九年(1940),泰宁编纂新县志,李春烨闻讯,再也按捺不住。他想,好歹我是个进士,还是个尚书吧,怎么能这样千秋万代蒙羞下去呢?李春烨托梦给族长李仕文,启示他去找县志主纂郑丰稔通融通融。李仕文时任国民小学校长,知道这事的重要性,决心为族人做点好事。第二天他请郑丰稔小酌,建议为李春烨立传。郑丰稔喝了不少酒,但脑子还清醒:“旧志不为李尚书立传,实属缺典,有欠公道,你不说我也想纠正这一历史公案。”
郑丰稔说话算数。李春烨的传虽然只有两三百字,但是重点突出,一是他查山东陶朗先案追缴赃银百余万两充军饷,二是魏阉生祠遍天下而闽省独无全赖他正义阻之。李春烨看了这篇传记,捻着胡须踱着步,沉吟道:“郑先生文笔真是不错!要是以前,肯定也能考个进士什么的!”
“二白,你看这!”景翩翩独自在看县志后记,突然叫喊道。
原来,所附的修志捐助名单有这样一行字:“李二白、李仕文合捐大洋伍拾元。”
“逆子!”李春烨两眼直冒火星,抓起书就撕。“逆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败事有余啊!我怎么尽生败事有余的逆子!”
李春烨不再关心自己在人间的功名,但有时忍不住还是要到五福堂散散步。物是人非。那些成事不足的后代不值得一看,可这房子是自己手上盖的。经历百年的风风雨雨,它依然那么直挺,依然那么恢弘,依然那么亲切。
李春烨真希望儿孙们争气些,比自己更有出息,让编县志编国史的那帮龟孙子们老老实实、毕恭毕敬去写。李春烨的子孙们也真希望“世代出高官”,因此将他的墓果然建得比邹应龙墓更豪华,葬礼也非同一般。传说入葬的时候,他们把一个从福州买来的林姓男孩和一个讨饭的江西陈姓女孩骗进坟墓,吩咐他们伺候香火,却突然封死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