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部分
�尼西帝汶相接。境内多山,森林茂密,有海岸平原和红树林沼泽。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3/4。最高峰塔塔迈劳山的拉玛劳峰海拔2495米。平原、谷地属热带草原气侯,其它地区为热带雨林气侯。年平均气温26c。12月至翌年3月为雨季,4—11月为旱季,年平均降水量2000毫米。在帝汶海域有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农业为经济主要成分,主要农产品有玉米、稻谷、薯类等,粮食不能自给。经济作物有咖啡、橡胶、檀香木、椰子等,主要供出口。咖啡、橡胶、紫檀木有“帝汶三宝”之称。

  东帝汶县有华人3万余人,华人和当地居民后裔10万人左右。华人主要集中在首都帝力。在1927年整个东帝汶的经济掌握在华人手中。现在东帝汶名义上的统治者是葡萄牙人,东帝汶因为贫穷落后所以并不被葡萄牙人重视,甚至是澳门华人刑犯的流放点。葡萄牙人虽然对东帝汶实行殖民,但是因为华人是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对当地华人的统治比较温和。实际上葡萄牙人对东帝汶的控制由于国力的衰退很早就力不从心,而这个时候荷兰正因为印度尼西亚的民族独立运动焦头烂额。

  从这些资料来看现在东帝汶确实是我们发展初期最理想的基地。

  我就这样踏着葡萄牙的夕y满怀信心地登上了帝力。在我强烈的要求下请黄先生把我们安排在了帝力的华文学校。现在学校马上就要放假,对于居住在赤道附近的人来说我也不知道应该是寒假,还是暑假。我在帝力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兴办教育。东帝汶的华人一直都是对国内有着巨大文化认同感的一个国外华人团体。历史上自从1911年帝力的华文学校开办以来当地华人从来没有中断过对华文学校的支持,只是在1975年印度尼西亚占领东帝汶以后被印度尼西亚政府强行关闭,直到2002年东帝汶建国之当地华人又立刻开办了华文学校。

  我对开办华文学校,并不仅仅是和当地华侨一样的为了让后代不忘记祖国。在东帝汶的华人只有3万人,包括这里的华人和当地人的混血后裔也不过10万人。虽然这个比例在整个东印度群岛(其实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国家的概念是在1928年被印度的一个青年建国运动组织提出的,这个时候还没有印度尼西亚这个名称。)都是最高的但是华人毕竟不能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为了建立认同中华民族的政权,政权下控制的人民就必须认同中华民族,所以我决定从文化下手让将来的国民都认同中华文明。因此我从三个地方着手:首先利用来自未来的知识分子群体在帝力建立一所华文高级学府,大量吸收东印度群岛华侨子女把华侨通过这个学校联系起来,团结起来;其次在东帝汶迅速普及华文基础教育,用中华民族5000灿烂的文明占据当地原主民的文化空间;最后决定乘着战乱从国内大量吸收人口。相信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会将当地的原住民一起融入中华民族。当然我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那就是在东印度群岛建立起巨大的中华文化空间,和团体那么在将来有人说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国家整体的时候我就可以提出异议,至少对将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可以在世界舆论上站住脚。当初在莫阿我将这个计划提出的时候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所以这个教育计划在头3年的师资力量将达到临川上知识分子的一半,可见我们的决心。

  当天晚上直到10点我们才草草的安排好自己可以睡觉的窝。我便接到了邀请,明天中午去关帝庙见一见帝力的华人代表。

  虽然疲累了一整天,当夜我还是无法入睡。想着我们那个世界印泥人对华人的敌视和迫害,我把他们列入整个教育计划是否成功呢?他们最初对华人的敌视是因为荷兰人的挑唆,1945年以后对华人的敌视是因为懒散的当地人认为善于经商华人在剥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