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章 房琯自荐欲复长安
�
房琯信心十足,举手抬足气度斐然说道:“李嗣业虽曾以三万兵远征大食连连获胜? 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也在河东击败安禄山部将? 但他们皆是将才? 而并非帅才。夫将才者,不过只能仗着兵利而打顺风仗,若遇强敌便束手无策。夫帅才者当如周之吕公望,汉之张良,蜀汉之诸葛,举轻若重,能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如今社稷危机之际,应当有不世出之帅才一举挫败强敌,恢复大唐河山。”
李亨听得一愣一愣,不由得疑惑道:“该不会,你想说你就是那个帅才吧。”
“陛下,”房琯满脸激动且郑重地说道:“臣若无真才实学,怎敢在陛下面前毛遂自荐。叛军虽有曳落河强兵,幽燕铁骑等精锐,但他们远离河北思念故土,部将纷纷逃散。况且他们入长安之后常行劫掠,不得民心,关中豪士也在暗中偷袭,叛军锐气早已失却。臣刚刚掌握一门失传的古战阵,可挫败敌军锋芒,再以数战歼之,最终可平定关中。”
李亨拿捏不定,又对房琯问道:“朕自到达灵武以来,秣马厉兵刚刚才恢复元气,朝廷又遭数次惨败,实在是经受不起任何损失了。你可有十足的把握?”
“臣若不能成功,陛下便取我的项上人头!”
李亨叹了一口气:“你只需知道身担天下安危即可,若是到时候大败,取你的人头又有何用,房琯听旨!”
房相公跪在李亨面前,双手伏地说道:“臣房琯接旨。”
“朕命你为持节、招讨西京兼防御蒲潼两关兵马节度等使,率大军五万征讨叛军,收复长安。朕允许你自己选择部将幕僚,但也要跟李嗣业,郭子仪和李光弼多多沟通,听听他们的意见。”
“臣遵旨。”
等房琯走后,李辅国才走到李亨身后低声说道:“大家,我观这宰相房琯,有夸夸其谈之嫌,陛下将一干军政委托与此人之手,奴婢怕他承担不起这个重负。”
李亨叹了一口气说道:“我也知道有些冒险,可眼下诸将皆稳固保守,不肯轻动。眼下他毛遂自荐其心可贾,若真能收复长安。房琯凭一介文弱书生立下如此功勋,让那些掌兵权而自傲者情何以堪,今后定然羞于在朕面前摆出大唐中流砥柱的资格,朕掌控他们也方便了许多。况且到时候就算房琯不能胜,但他是太上皇派遣过来的人,这个锅也背不到朕的身上。”
李辅国衷心地赞道:“陛下考虑的如此周到,近来奴婢都赶不上你的思路了。”
李亨笑着摇摇头:“不行了,老了,朕把最好的光阴都献给了东宫,献给了十六王宅。”
……
房琯接了皇帝的旨意和节诏,下去之后根本没有跟任何武将商量,选用了一班文人来充当自己的幕僚班底,如邓景山、李揖、宋若思、贾至、魏少游、刘秩等人,这些人都没有在军中服役过,皇帝后来又任命兵部尚书王思礼做他的副手。但房琯自认为作战思路与这些武夫不同,也就没有跟王思礼沟通,每日只与这些书生讨论作战,开始筹备收复长安的大计。
若说这些人完全不懂军事,倒也不是,他们涉猎过许多兵书,有人甚至亲自采风过古战场,谈论战事的时候也能够吵出个七七八八来,涉猎之广与知乎上指点江山的键盘侠们相差无几,如果真找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来与他们辩论,怕也不是他们的对手。
所以这些参谋们制定了厚厚的战役规划,�
房琯信心十足,举手抬足气度斐然说道:“李嗣业虽曾以三万兵远征大食连连获胜? 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也在河东击败安禄山部将? 但他们皆是将才? 而并非帅才。夫将才者,不过只能仗着兵利而打顺风仗,若遇强敌便束手无策。夫帅才者当如周之吕公望,汉之张良,蜀汉之诸葛,举轻若重,能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如今社稷危机之际,应当有不世出之帅才一举挫败强敌,恢复大唐河山。”
李亨听得一愣一愣,不由得疑惑道:“该不会,你想说你就是那个帅才吧。”
“陛下,”房琯满脸激动且郑重地说道:“臣若无真才实学,怎敢在陛下面前毛遂自荐。叛军虽有曳落河强兵,幽燕铁骑等精锐,但他们远离河北思念故土,部将纷纷逃散。况且他们入长安之后常行劫掠,不得民心,关中豪士也在暗中偷袭,叛军锐气早已失却。臣刚刚掌握一门失传的古战阵,可挫败敌军锋芒,再以数战歼之,最终可平定关中。”
李亨拿捏不定,又对房琯问道:“朕自到达灵武以来,秣马厉兵刚刚才恢复元气,朝廷又遭数次惨败,实在是经受不起任何损失了。你可有十足的把握?”
“臣若不能成功,陛下便取我的项上人头!”
李亨叹了一口气:“你只需知道身担天下安危即可,若是到时候大败,取你的人头又有何用,房琯听旨!”
房相公跪在李亨面前,双手伏地说道:“臣房琯接旨。”
“朕命你为持节、招讨西京兼防御蒲潼两关兵马节度等使,率大军五万征讨叛军,收复长安。朕允许你自己选择部将幕僚,但也要跟李嗣业,郭子仪和李光弼多多沟通,听听他们的意见。”
“臣遵旨。”
等房琯走后,李辅国才走到李亨身后低声说道:“大家,我观这宰相房琯,有夸夸其谈之嫌,陛下将一干军政委托与此人之手,奴婢怕他承担不起这个重负。”
李亨叹了一口气说道:“我也知道有些冒险,可眼下诸将皆稳固保守,不肯轻动。眼下他毛遂自荐其心可贾,若真能收复长安。房琯凭一介文弱书生立下如此功勋,让那些掌兵权而自傲者情何以堪,今后定然羞于在朕面前摆出大唐中流砥柱的资格,朕掌控他们也方便了许多。况且到时候就算房琯不能胜,但他是太上皇派遣过来的人,这个锅也背不到朕的身上。”
李辅国衷心地赞道:“陛下考虑的如此周到,近来奴婢都赶不上你的思路了。”
李亨笑着摇摇头:“不行了,老了,朕把最好的光阴都献给了东宫,献给了十六王宅。”
……
房琯接了皇帝的旨意和节诏,下去之后根本没有跟任何武将商量,选用了一班文人来充当自己的幕僚班底,如邓景山、李揖、宋若思、贾至、魏少游、刘秩等人,这些人都没有在军中服役过,皇帝后来又任命兵部尚书王思礼做他的副手。但房琯自认为作战思路与这些武夫不同,也就没有跟王思礼沟通,每日只与这些书生讨论作战,开始筹备收复长安的大计。
若说这些人完全不懂军事,倒也不是,他们涉猎过许多兵书,有人甚至亲自采风过古战场,谈论战事的时候也能够吵出个七七八八来,涉猎之广与知乎上指点江山的键盘侠们相差无几,如果真找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来与他们辩论,怕也不是他们的对手。
所以这些参谋们制定了厚厚的战役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