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传关于二战的流毒甚广的错误认知(上)
��和经历战争严酷考验的是1944年六月六日以后的战事,在西欧战场上的坦克战只打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阿登战役之后,前面半年暴发出的各种问题后,开始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等4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整出长管炮,厚装甲,湿法保存,性能大大提升的4之后,还来不及表现,战争结束了所以大家记住的印象最深刻的,就只有他在前期的恶名了。

  另一个原因,在中国,关于二战,德粉很多,捧虎豹,他们黑4不奇怪,第二多的是毛粉,他们捧34,自然也不屑4。同时得罪了这[两个群体最多的德粉和毛粉,4前期毛病,就被大家抓住了一顿痛打,被过度地放大了。(这是个人的一家之言,大家笑笑就行。别太真。)

  3科技树德国最高

  事实上,二战时德国的军工科技,最多只能排老三,英米都胜过他一线。真正可认定高出英米许多的科技树,仅有v系列火箭一项。当然,铁拳和44这类小东西也算吧。

  二战前的德国,受制于凡尔塞条约,几乎所有军工科技的研制都受到了压制。这导至其前期的武器极差,尤其是在陆军。只是仗着出色的战术和士兵素质才赢得了前期战争的胜利。而到了末期,那些所谓的末日科技又是什么样的呢?

  号称称无敌的262战机,其发动机寿命不过二十多个小时,同时极易着火。是有名的本方王牌飞行员杀手。

  所谓的二号最强的活塞战机152,其最强之名,还得再加上之一二字。能和他竞争的,有英米的喷火,米妖的奶瓶三兄弟f44,47,f6f,以及野马,事实上,当152出场时,德国在活塞式战斗机方面,已经全面落后英美了。1944年之后,英美这边,二千马力的发动机的战斗机满天飞,而可怜的汉斯还在用1700的发动机在爬,而在新式发动机的研制和开发方面,当时的德国发动机由于过度重视富油燃烧,一直被火花塞结焦问题折磨,以至于1943年到1944年下半年整整一年半,当英美的二千马力发动机装备使用时,而德国大票的战斗机,还在使用老发动机。

  注喷火使用的梅林发动机,和bf109使用的db601发动机,气缸容量都相差无几。但是,英国把梅林整了又整,重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最后硬是在气缸量不变的情况下,整出了二千马力的喷火14。

  而德国这边,发动机开发到bf109f型的1400马力左右时,就再难前进了,后面的bf109,换上了更大的气缸,重量大增,而马力也只是勉强爬到一千七百多。而同一时期,英国的另一款发动机,格里芬(也就是狮鹫)发动机,使用同类型的气缸和差不多的重量,却飞出了2500马力,到二战结束时甚至开发出三千马力的。

  在和英国的空军对抗中,当使用的2000马力的喷火14出场时,德国空军在战斗机质量上,已全面落于下风了。

  关于航空发动机的开发问题上,无论是bf109的db601还是f190的b系列,都没有装备中冷器这一关键因素,少了中冷器,可以减少发动机的重量,在早期增压不大的情况下时并不致命,但造成的致命后果就是,随着发动机气缸增压越来越大,没有中冷器的弊病也越来越严重——到二战中后期,德国发动机的燃烧室的压力一直上不去,而同一时期英美的发动机进气压则在不断地上升。去掉中冷器的重量优势,再也不能抵消中冷器带来的发动机马力和性能上提升的优势。缺少中冷器也加重了发动机火花赛结焦的问题。(此说法引用的是空军之翼上网友的观,此人干货不少。引用时标注一下他的版权)db601发动机早早地就在1400马力位置就停下脚步潜力挖尽,明显是因为缺少中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