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f?(023)陆军总长专属侍者的喽啰
�要求「经所在团的团长以意见书担保,经参谋本部核定」也很简单,直接由参谋本部缮打好意见书,再由我自己拿段伯伯的私章盖好后拿回参谋本部就行了,楼上楼下跑一趟不过五分钟时间,大家都省时省事。

  民初有句形容陆军大学的谚语:「金学员、银教官、破破烂烂是职员」。

  从清朝末年陆大第一到三期开始,因为入学非常困难、竞争激烈,陆军大学是与清华、北大、交大及教会知名大学协和、湘雅等并列的知名学府。

  陆大极重同学关係,旧军队中派系颇多、门户特别深重,但同在陆大学习三年,毕业后同学彼此一视同仁。

  每期招生仅百人上下,同学中总有些飞黄腾达的,经其提携总能谋得一官半职,退一步也可以作个高参之类的官,至不济也能回母校当教官,所以说考上陆大也就等于有了个铁饭碗,因此竞争非常非常非常激烈。

  陆大四期的初审试验早于民国二年(1913年)6月1日在各省和各机关同时举行,听说竞争非常激烈,初审通过率不到2%,有的省份甚至只有录取一个人的。

  至于再审部份就比较麻烦。

  第四期学员再审试验时间在1913年11月中旬,考试地点在北京西直门内陆军大学校址,考试则分为军事学与普通学两部份。

  军事考汉文、战术、军制、兵器、筑城、地形、交通等科目,普通学则考代数、几何、三角、物理、化学、地理等科。

  陆大四期总共只招收了不到130名学员,也从来没听说过军事院校有什幺转学考、插班考之类的东西,不过芝泉伯伯和胡校长说好了就好──陆军部下条子说收陆军大学就收,哪有那幺多意见的?但就算陆军部决定了要陆军大学招收插班生,以民国初年的社会氛围,陆军大学也不敢蛮干。

  其实与后来我们所熟悉的民国初年历史大不相同的是,民国初年军阀是非常注重社会舆论、非常在意知识份子意见的,会查禁言论、大规模逮捕枪杀知识份子或异议份子、推动和谐社会,都是后来蒋光头跟太祖才干得出来的事。

  袁世凯、黎元鸿、段祺瑞、冯国璋这些民国初年执政者都是清朝秀才、举人出身──在清朝读过书有功名的人,到衙门办事是不用下跪的──他们对读书人、新闻媒体评论都还保有清朝时代的礼貌,对读书人相当尊敬。

  最后陆军大学还是有模有样地搞出了个插班考试报名办法,也真的还有数十人报名,测验也都依照正常入学程序办理两阶段笔试、口试。

  测验的题目虽然艰难,但我在保定两年也不是混假的,而测验放榜时果然我「不负众望」,在招收的三名插班生中考了个第二名。

  陆大四期新生入学是在民国三年1月底,因此插班生入学时间是民国四年旧曆年后,直接从二年级开始唸。

  插班考放榜后我就带着桃香回上海过年。

  照旧曆算法,过完年我就虚岁廿一了,晴儿、桃香与我同龄,而君儿小我们四岁。

  以这个时代社会习俗来说女人廿岁当妈并不算早,而结了婚的女人十七岁圆房也不算晚,所以出发前就有了心理準备,老妈可能会拿这件事情在过年期间大做文章。

  自晴儿回上海后,每天能发洩的对象就只剩下桃香,也不知是不是因为脑部受伤的关係,我的需求量也愈来愈大,11月时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