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一七章 急功近利,骤变到来
; 朱翊钧拳头砰的一下砸在扶手上,怒声说道“可按照从前的规矩,出外为总兵官的,不都是正妻嫡子留在京城?”

  “皇上,那是开国那会儿,武将功高,名声大,所以防备森严,现在这规矩早就不是从前那光景了”

  “可朕怎么听说,戚继光在蓟镇却没有带着发妻?”

  那是戚继光和发妻早就闹翻了,所以如今就带着宠妾和儿子在身边

  田义在心里这么说,可在皇宫里说戚继光宠妾灭妻,日后万一朱翊钧也这么干,露出一口风,他就不要活了,因此,他只能换了一个方式说道“皇上,蓟镇和辽东情形不一样,更何况,戚大帅不是蓟镇本地人。而辽东若不是启用李成梁和一大批本地将领,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家园不被虏寇占领,这才奋勇拼杀,那么地处察罕儿部、朵颜三卫外加女真人三面夹击的辽东,哪里撑得到现在?所以,朝廷对辽东文武这才一贯优容,自然不会拆散人家妻儿”

  好说歹说,总算是让朱翊钧打消了那念头,田义在告退离开乾清宫时,虽说大冷天却前胸后背都是汗。他自问并不是想要往上爬,这才帮着小皇帝出面去笼络汪孚林,希望将冯保和张居正一分为二把持的大权给夺来,而是因为从小在内堂就养成的忠君意识。正因为如此,他才忍不住在心中埋怨张居正和冯保看似对朱翊钧的培养教导不遗余力,可光会读经史子集有什么用?

  人的野心会因为地位不同而不同,朱翊钧身为天子,只要左右有近侍一挑拨,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要拿权力,可与此同时,手段跟不上想法怎么办?

  当到司礼监之后,田义便拐去了内堂。

  洪武年间朱元璋严禁内臣认字干政,但整个大明朝有且只有朱元璋一个勤政的皇帝,到了永乐年间,朱棣就设了文渊,挑选翰林入票拟办事,自己只管根据票拟酌情朱批。等到了仁宗宣宗,这两位进一步把臣的权力扩大不说,就连朱批也懒得干了,宣德皇帝直接把批红大权下放了一大半到司礼监不算,还设了内堂,一次性挑选了两三百个小太监入内读。

  至此之后,大明朝在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之外,又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非内堂不入文房,非文房不入司礼监。

  只不过,相比如张璁桂萼这样从未进过翰林院的人,还能够因为嘉靖皇帝的特旨出任翰林院掌院学士,然后再升入内,那些没进过内堂的太监自然不可能再内堂,和一帮小宦官一块读炉再造,所以像刘瑾魏忠贤这样的固然一时不可一世,可真正说起来,真正从内堂出来,有文化有志向的太监个个都瞧不起他们,就和张璁桂萼在翰林院镀过金,别人也瞧不起他们一样。

  眼下在内堂这里读的,全都是些刚刚净身入宫,年龄不超过十岁的孩子。每年一选,无一例外都是精心挑选聪明俊秀,适合读的,可以说是百里挑一也不为过。相比外头那些进士从小启蒙读,一步一步科举上来,这些小宦官的师资力量更加强大,因为在此教习的全都是翰林院中的资深翰林!

  这会儿田义和内堂掌司陈矩在窗外看着里头这些小太监们读,田义就忍不住叹道“历来这些教习,有的为了异日登拜相,从教习的时候就开始铺垫,进出司礼监时更是处处与人交好,比如严嵩有的为了让宦官们太监们懂得忠孝节义,将来能够匡扶朝纲,操碎了心,比如当年的陆深陆子渊也有的那是根本就不屑于教导宦官,觉得只不过刑余之人,比如说正丁忧的沈仲化学士。”

  “要不是少时入宫,要不是进了内堂